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鄂教版八年级(下)将两个作品同放在第三单元,他们确实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两个作品的感情基调底色相似,两个作品都笼罩着浓郁而深沉的伤感的灰色氛围,都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与眷恋。
但更多的是不同:
一、体裁不同。
《春望》是一首诗,对仗十分工整。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对别,花对鸟,溅泪对惊心,词性准确,意蕴精巧,甚至还产生了互文现义的回味感。
《虞美人》是一阙词,分上下两阙。该词没有按照传统的词作创作上阙写景下阙抒情的割裂式写作,行文比较舒畅随意,叙景中深藏抒情。例如上阙在描写小楼东风时又巧妙的加入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感叹,下阙愁思的抒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建立在对故国建筑的回忆之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二、作者的身份不同。
《春望》的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二年春,长安已经被安史之乱的叛军攻占,这是诗人困居长安时所作。杜甫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虽然他一生心系国家,自己在食不果腹、屋不避雨的情况下还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但毕竟身份低微,因此他的创作我们在品析还是只能站在民众的角度。
《虞美人》的写作背景: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据说这首词也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是李煜的绝命词。李煜作为一个浪漫多情的诗人,他的南唐后主的政治身份让他在创作时思考的角度不同于一般的诗人,这个身份是一种责任。不通政,不勤政对于一个君王而言就是一种渎职失职,甚至是犯罪。
三、表达的感情不同。
《春望》表现了战争对城市带来的灾难:“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争,城市中先前繁华富裕的景象不见了,只见一片衰败破损。到了春天也只见杂草丛生,看不见生机和活力。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
《春望》表现了战争对民众心理带来的创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听到了飞鸟的叫声,产生了战车战马飞驰而来的幻听,内心感到十分害怕。表达了对穷苦百姓生活的痛惜。
《春望》表现了战争对家庭带来的折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报平安的家书迟迟未到,一封家书可以价值万金,可见其珍贵,可见家人内心之痛苦煎熬。
整首诗既有对自己际遇的伤感,更多的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而《虞美人》表达了囚禁生活的孤独寂寞,亡国之后的悔恨与耻辱,对未来生活的绝望与哀愁。
正是由于作者的身份背景不同,所以在创作时的立场不同,导致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也不同。我们说要知人论诗,知人论文,要将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放到特定的人文、社会、时代、语言环境中去品味。通过横向、纵向、纵横结合等全方位的比较,找出大主题相似的前提下作品中所隐藏的细微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