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掉善良的慈善,是对社会最大的危害

近日,一个名为“同一天的你”公益活动突然刷屏朋友圈,通过程序就可以给和你一天生日的孩子捐助1块钱,短短1天时间内,该活动就筹集到了250多万元的善款。随着活动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活动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同一个孩子两个生日、公开孩子信息是否妥当、所得善款的去向以及政府介入的调查……

本以为是随手的小善良,却发现背后是一场慈善的娱乐传播盛宴,难怪大众回过神来,愤怒地向分贝筹讨要说法,也难怪分贝筹的官方回应都难消大众的怒气。

慈善什么时候开始如此高调地进入公众视野?慈善到底应该不应该被宣传?

早年间在陈光标高调捐款做慈善时,我们既敬佩又厌恶,敬佩的是他拿出了真金白银捐款,厌恶的是他总把慈善挂在嘴边,让慈善成了个人名牌。我们总被教育做好事要默默无闻,低调做慈善才更凸显人格魅力。但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在新媒体传播速度中,我们应该鼓励慈善宣传,让更多的人贡献一份善良。

但慈善的宣传并不意味着声势越大、形式越新、钱数越多就越好,相反,作为一个容易引发公众情绪、刺激公众感情的事情,慈善的宣传更应小心谨慎,更要守住一条底线。

“同一天的你”之所以能在上线24小时内成功刷屏,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对做慈善标准的降低——人们只需要花1元钱就可以得到一份做善事后的愉悦感。1元钱对很多人来说,是举手之劳:既满足了做善事的心,又不至于去心疼捐出去的钱。其实这样的低成本慈善,近几年我们也经历过许多:支付宝行走捐、众筹一个贫困孩子医药费、为山区孩子捐一件衣服等等,这些活动让慈善不仅仅只是企业家、富豪和明星动辄几万、百万的捐赠,而且满足了每一个平凡的人想去帮助他人的心。大多数人没有高尚到自己吃斋念佛地去给别人捐款,而正是这些低成本的小善良,让我们有一个传递善良的端口。

在这个事件中,公众愤怒地是,自己的善良被当成了消费品,自己认为的纯洁慈善不过是一场作秀,“同一天的你”让这个近距离通道也变得不可信任了。

在娱乐致死的时代,任何事物都可以拿来被利用。但唯独慈善不行,因为它是这个社会善良的汇聚,是这个社会温暖的人情味体现,是一份更多人要守护的信仰。拿着慈善做话题固然会引发一时的关注,赚的得一定的流量与眼球,但牺牲掉的是公众对慈善的信任,是在抹杀公众内心最后一点善良。

当人人都变得冷漠时,谁还会关心同一天的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发生好多事,先是看到班主任在群里发的这个故事,就和C聊了聊,他说是因为XX总是用铅笔动他的脑袋,所以他就把XX...
    流铭吴阅读 515评论 0 0
  • 一、生活事件 梦中:好像在租房子的地方,换衣服时,房东突然进来,要掀开 我衣服。 吓醒来,忽然忆起在儿时,有一个...
    若水dai阅读 276评论 0 0
  • 突然有种莫名的感伤,眼泪在眼眶打转,毫不犹豫的随之滑落下来。也许是因为想起了什么?也许是因为流失了什么...
    文艺三白阅读 151评论 0 1
  • 连着七天的信息,就烦透了你,可见你心里早就没有我,不留恋了,无论你跟谁好,都不再过问,装作一个陌生人。也许一个人会...
    Eileen_my阅读 21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