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看见的艺术:一段关于信任与成长的对话
早晨的阳光洒在办公桌上,我翻开孩子们的作业本,开始批阅。小鱼的作业引起了我的注意——一道竖式计算未完,两道解决问题空白。
此时不便找小鱼交流,我决定先从侧面了解她昨晚在家做作业的情况,于是把作业拍照发给了小鱼的妈妈。没想到,我文字信息还没发出,就收到了小鱼妈妈的回复:“老师,昨晚有一题没做。我说教她,她说让老师教。”然后我们开启了一串让我有所思考的对话。
看见背后的用心
小鱼妈妈的留言没有推诿责任,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坦诚地分享了孩子在家学习的真实情况。她提到小鱼“很喜欢老师,喜欢老师说话的方式”,担心自己讲解“比较啰嗦,反而听不懂”。这种开放和真诚,是家校合作最宝贵的基础。
更令人欣慰的是,她注意到了孩子的细微变化:“她这个学期有点改变了,平时回来就玩手机,现在回来会主动做作业。”能看见孩子的进步,哪怕再小,这样的家长已经在教育的道路上成功了一半。
建立信任的桥梁
我的回复刻意聚焦解决方案:“我抽空问下原因。您在家观察她的学习状态,这个月重点帮她养成一些好习惯。”教育不是追究责任,而是共同寻找方法。
正好得空,找到小鱼。她告诉我那几道题不会做。我观察她的作业情况,发现不全是不会做,因为有一道竖式计算只做了一半,而这道题以我对她的了解,她应该是能顺利完成的。
我没有在这个问题纠结。正好另一位跟她一起过来的同学,同样问题也出错。我引导他们一起发现问题所在,找到解决方法。另一位同学很快就领悟了,小鱼还似懂非懂。我让另一位同学在跟小鱼讲解一下,争取教会小鱼。
当我面对面辅导小鱼时,发现她并非完全不会,而是卡在了特定环节。我没有直接指出她的问题,而是通过同伴互助的方式,让她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教育有时需要迂回,需要给孩子留足面子。
精准发现学习卡点
随后的交流中,小鱼妈妈敏锐地指出:“我发现她不懂移动小数点的位数。”这一观察精准到位,直指问题核心。
我立即回应:“她数的时候从0以外的数字开始数。要强调从右边开始数,0也算。”因为刚刚亲历了小鱼的学习过程,我的指导有了具体的针对性。
携手共育的力量
当我邀请小鱼妈妈“辅导时遇到任何问题,或生活中观察到什么都可信息”时,对方的回应充满了感激与希望:“太好了,有你这句话我心里踏实多了。”
这一刻,我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老师在学校教,家长在家管。我们成为了真正的教育伙伴,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启示与思考
这段平常却又不平凡的交流,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教育始于看见。看见孩子的困难,也看见他们的努力;看见问题,也看见进步。小鱼妈妈看见了孩子的改变,我看见了家长的用心,这种相互看见奠定了合作的基础。
信任是教育的桥梁。家长信任老师的专业能力,老师信任家长的配合支持。小鱼直言“让老师教”,背后是对老师的信任;妈妈转达这句话,体现的是对老师专业的尊重。
精准观察胜过泛泛而谈。“不懂移动小数点的位数”比“数学不好”更有价值。具体的问题才能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需要这种精准的观察力。
合作需要主动邀请。当我主动表示“遇到任何问题可信息”时,家长才真正敞开心扉。教育合作需要双方,尤其是专业的一方,主动伸出橄榄枝。
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艺术。小鱼从“回来就玩手机”到“主动做作业”,这种转变看似微小,却是成长的重要征兆。教育与成长,需要我们有发现美的眼睛和等待的耐心。
夜晚时分,边散步边回顾这一天的交流,我深感教育的美好恰恰藏在这些平凡的细节中。当我们真正看见孩子,信任家长,精准施教,教育就会在每一天、每一次交流中悄然发生。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多少,而在于唤醒多少,激励多少,陪伴多少。而这,需要我们家校携手,共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