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读书,点亮心灯”, 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 【 53 闫松】打卡记录:
阅读时间:2019年7月8日星期一,共读第36天。
阅读原文:《曾国藩家书》卷一“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十二日 致父母书 第98-102页,上传朗读音频。
随书成长:
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越来越远了。
在新的一周,我又拿起曾国藩家书,在心里,对自己暗暗说的话,一定要坚持下去,始终如一。
再举一个例子。
那天有一个人。说他也该回去对父母尽点孝心了,他说这话时是真有孝心,就像佛在眼前。回去以后,爸爸说:你怎么又回来那么晚!他看到爸爸那个脸色,实在不是味道,这一下与想回家孝顺那一念相比较,又变成佛在大殿了。爸爸再嘀嘀咕咕训他一顿,结果本来是想回来尽孝心,现在却到房间躺在床上睡了,那就是佛在西天了。(上面这段文字,抄自南怀瑾的一段话。)
佛法的道理与普通的心理也是一样的。无论是学习,做人,读书,立志,做事业,在父母面前等等都应该秉持始终如一的信念。
第1节告知父母,九弟已经南归回到家乡。自己为九弟在路上的情形十分担忧。并且交代为同乡,一个叫黄鉴的人安排一个女仆老妈。
第2节。写自己与谢果堂先生,脾气相投,临别依依难舍。谢国堂这个人,是曾国藩的同乡,而曾国藩就非常仰慕此人以及此人的父亲。上文已经说过的烧车御史的事情,是曾国藩仰慕此人的重要原因。
并且说与唐镜海,余岱青,谢国堂三人,都是惺惺相惜的朋友。这三个人与曾国藩在志趣上十分相投,在做人上也十分相似,所以他们互相砥砺学习。孔子说,独学则无友,孤陋则寡闻。所以,曾国藩的进步是与她身边的有着这样一群志趣相投的老师朋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人非常重视对于朋友的选择。这几个人在学业上,尤其是在做人上与曾国藩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在年纪上都比曾国藩大。他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对于曾国藩有督促的作用。这些人对于曾国藩的为人也十分赞赏。也不断的向别人向皇帝介绍推荐曾国藩。
曾氏曾经反省检查自己对于朋友有三大过错:一是平日对朋友不信任不尊敬,自恃太过;二是当时一语不合,则愤怒不讲道理;三是争执之后,别人平和,自己反倒强悍而不近人情。
曾国藩对朋友,当然也有不近人情之时。但是他能够及时进行自我的反思。以真诚之心对待朋友。不断自责,让自己对于自己不断的进行批评。这不是对朋友的苛责,而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做人上的不断进步。这样不断的要求自我,这样不断的对朋友劝诫。他的身边一定会有好的朋友。
与人相交,若都有曾氏这种雅量,何嫌不化?何隙不弥?
第3节。先写家中杂事。后半部分重点写,对于寿具应该怎样进行上漆,对于两个人不放心。恰恰表明了,他对于寿具十分重视,其孝心溢于言表。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十二日 致父母书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八月初二日发第十号家信,内载九弟南旋事甚详,不审到否?九弟自七月十六出京,廿三即有信来京,嗣后在道上未发信来,刻下想已到樊城矣。不知道上果平安否,男实难放心。黄河决口百九十馀丈,在江南桃源县之北,为患较去年河南不过三分之一。逆夷在江南半月内无甚消息,大约和议已成。同县有黄鉴者,为口外宣化巡检。去年回家,在湘乡带一老妈来京。因使用不合,仍托人携带南归。现寄居男寓,求男代觅地方附回,途费则黄自出。
谢果堂先生已于八月初六出京,住京两月,与男极相投洽,临别依依难舍。同乡如唐镜海、俞岱青、谢果堂三前辈,皆老成典型,于男皆青眼相待。何子贞全家皆已来京。男妇及孙男女身体如常。
此次折差于七月十六在省起身,想父亲彼时尚在省城,不知何以无信?陈岱云家信言学院十六封门。四弟、六弟府考,渠亦不知。彭王姑墓志铭,九弟起程时,仓猝未及写。今写毕,又无便寄,求告知徵一表叔。正月十二所办寿具,不知已漆否?万不可用黄二漆匠。此人男深恶之,他亦不肯尽心也。彭宫五亦不可用,彼未学过,且太迟钝。
馀俟续禀。
男谨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