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同样身为教师的我们,也都会成为父母的角色,通过《亲子沟通的正确姿势》这本书,我迈进了亲子教育的大门,同样也让我受益匪浅。
“冲突”“情绪”“共情”“平等”“语言”“游戏”“共赢”是本章节的关键词。在我看来“冲突”是源头,而“共赢”则是结果。
不管是亲子之间还是与他人之间相处我们都害怕发生冲突,作者告诉我们“冲突是关系必然的产物”既然是必然的那我们又何必去逃避呢?
当冲突发生时,各种情绪接踵而来,“愤怒”“恐惧”“焦虑”似乎让亲子关系愈发紧张。这时候再去沟通,无疑是雪上加霜。其实情绪的失控或许并不是因为孩子行为,可能是父母潜意识中有过往经历的情绪内伤。只有先处理好这些情绪内伤,才能和孩子建立起亲密健康的亲子关系。疗愈自己,做一个更好的父母,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家长有情绪,可以采用很多种方法去调节,可是孩子的表达能力不够,这时候家长该如何去体会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呢?就必须有“共情”的能力了,感受他人的感受才能心与心的交流。同时还应该架起平等沟通的桥梁,但在亲子关系中并不是需要绝对的平等。
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致意倾听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交流的有效与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但倾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伏尔泰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与孩子沟通时,我们可以试着听懂孩子的情绪,并尝试理解和接纳他的情绪,还可以听出孩子的弦外之音,明白孩子语言背后的需求,并及时给予反馈。
本章节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倾听六要素”自评表,通过自评发现自身在倾听方面的不足之处,精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今后我也将在倾听方面做出努力。
父母是个神圣而伟大的“职业”,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完全以孩子为中心,尽力去满足孩子的需求,却忽略了自己的需求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该怎样说给孩子听。
在读到“父母也有需求”时,让我感触很深,虽然我还未为人母,却是父母眼中的“孩子”。
拿我的父母来说,曾经我的父亲也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急匆匆地跑到了中年,成了我的父亲,为我们家撑起了一片天。母亲也曾经是个花季少女,却穿上围裙,扎起头发,照顾着我们一家的饮食起居,步入中年妇女的阶段。从小到大,他们好像一刻都不停歇,一直都在付出,我从未听他们说过自己的需求,也从未想过父母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通过这一部分内容,在体会到父母的伟大而辛劳的同时,也更加让我明白了,爱不是一味的付出也不是在爱里迷失自我,应该追求自我价值,满足自我需求。
有效的沟通技巧,可以高效解决亲子问题。在本章节中,作者充分利用了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像我们呈现了一个个案例,提供了一个工具。每个部分的内容都干货满满。 其中,“家长怎样拒绝孩子”这一部分,让我觉得其实拒绝也不是很难的一件事。除了亲子沟通,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因为不敢拒绝,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而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遇到别人的请求,当我们不想做时,或许我们可以试试温和而坚持地说“不”,这既能坚定自己的立场,也不会把关系闹僵。温柔的捍卫自己的立场和边界。
在平时上课时也是一样,有时候学生会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来挑战老师的性子,在没学习这本书之前,我第一反应就是生气,试图用发脾气的方式告诉学生,这不行。学习之后,我懂得了,温和而坚持地说“不”,不仅坚定了自己的立场,也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认真的,其实温柔的背后是力量。
一本书的完结,不代表学习的结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最后,让我们以爱的名义出发,因为爱是亲子沟通的唯一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