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我很少哭,打针不哭,干重活不哭,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和姐姐独自在风雨飘摇的临时蓬也不哭,看到陌生人也不害怕。只有作业做不出或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父亲严厉指责时会流泪。
进入初中,青春期的我学会了腼腆,坐在后桌的男生说我长了胡子,当着同学的面,那该有多难为情呀,又没有地洞可钻,于是大哭起来。也许男生知道闯祸了,自那以后没有再惹过。
是不是小时候我把眼泪给积攒着,留着长大后再哭呢?我严重怀疑。成年后,我动不动就热泪盈眶。看书、看电视、说话,与朋友聊天也会红了眼圈,被自己感动。热别是进入不惑之年,有时会感动流泪,有时会委屈流泪,反正是找着各种理由流泪了。
每个年龄的状态也不同,也都有自己的迷惘期,追求的更是不一样。我们这些从乡野移居到城市讨生活的人,尽管我们适应了盆里的生活,其实并未改变来自乡野的姿色。自然本身是平等无二的。在乡野的山谷我们看见了自然的宏伟;在小小的花盆里,不也充满了生命的神奇吗?
每天挤着地铁,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潮,内心很迷茫,不知哪里是自己的终点,下半辈子怎么过,不知这种状态何时会打破。三点一线的生活,以及病不见好的咳嗽,还有腰酸的折磨,每天都感到疲惫不堪。于是开始想着回归田园生活,想找回那份单纯,找回那份毫无压抑的感觉。
有人说:在浪漫的年龄选择了现实,而在现实的年龄选择了浪漫。难道时间错位了吗?地铁上一男人帮一女人拎着包,有说有笑进入了车厢。女人落座,接过了包包,男人接着落座。简单几个动作很温馨。
今天的地铁不挤,坐了位,看了一会书。第一次10号线换乘1号线,人不多,通道很宽,指示牌很清楚,以至于乘客很清晰知道怎么走。人生若如此有多好,在迷茫时,有贵人给你指明方向。
《京华烟云》中,木兰与丽华都爱着孙亚,但是格局不同,木兰属于大女人,丽华是小女人。丽华对孙亚的爱是通透,爱得那么深,倾尽了所有。木兰是个大智慧的女人,她会顾全大局,但是感觉很痛苦,至少目前看到27集是这种感觉。今天看到的一段话: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态度效应”,即你有怎样的态度,就有怎样的人生。知乎上有个问题:什么才算是见过大世面?有一个回答令人印象深刻:会讲究,能将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见过世面的他们自然会在人群中散发不一样的气质,温和却有力量,谦卑却有内涵。感觉木兰即是如此。
我想在城市的角落孤独坐着,看人来人往,看忙碌于生活中的众生,有片刻孤独,跟自己在一起,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做自己的朋友,更爱自己一点。
想起张国荣生前唱的《一切随风》: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二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