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3
爸爸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恰逢正在构思《味道的回忆》系列小文,为了印证文章细节,晚上和老家亲人微信视频时向爸爸求教,无意得知九十三岁高龄的外婆生病住院,虽然爸爸反复安慰,妈妈正在照料,已有好转,但我心间触动依然很大。
自己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故乡系磨头镇(参看鄙人博文《磨头镇上寻磨盘》)管辖下的一个叫作章尖的小村庄,各家房子东西向一条线排开,首尾几十户人家。过年过节的日子,这家爆炒片肉,那家红烧鲤鱼,这家油焖茄子,那家清炒蚕豆,家家炊烟袅袅,户户喜气洋洋,村前的道路上经过,阵阵香味连绵不绝,垂涎欲滴。自然,其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当属外婆烧的一手好菜。
外婆烧的厨艺自然是好极的,荤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个苦难的年头属于稀罕物件,说得上来的或是记忆中的是只有鱼和肉了,一年只有三五回机会可以享受(来客或过节、生病),印象浮掠。蔬菜一定是自家院子或菜地里生长的各色时鲜,尤以夏秋季节为最,毛豆、长豆、蚕豆、豌豆、花生、山芋、番茄、青菜、菠菜、韭菜、苋菜、南瓜、冬瓜、菜瓜,几乎应有尽有,当然还有豆制品,于是想起外婆拿手的红烧豆腐来。
红烧豆腐,首先必须有正宗的调味料:本地酱油。顾名思义,本地所产,其实并非本地某个工厂或是某个作坊所出,乃是我们老家每户都能做出的一种酱油。制作工艺简单说,先需要将大豆浸泡至极致,然后煮熟,用面粉裹起,平铺在一个大大的晒箩里,由其自然发酵,从一身白毛,再到一身绿毛,然后即可加盐兑水,半个月到一个月之后,独具特色的本地酱油制作完毕,即可品尝。这样的工艺在老家如皋地区已有千年历史,据悉最标准的做法周期可达一年,所谓“春准备,夏制曲,秋翻晒,冬成酱”。本地酱油的主要成分是黄豆和面粉,经过阳光照射之后,淀粉会转化为糖,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部分糖和氨基酸起生化反应,转化为天然色素。所以,天然酱油色泽更红亮,酱香更浓郁,味道要比普通酿造酱油纯正。
当然,合适的豆腐必不可少。整个章尖村的住户几乎全部由同一家提供豆腐。做豆腐的老人居住在肖庄,在我们村庄的西南面,距离不过不过一两公里,每日早早即挑起担子来到我们村庄从西到东一路叫卖过去。听到“豆腐喔--------”的拉着长长尾音,从大人到小孩都知道是他家的豆腐到了,有需要的农户纷纷拿出大小不同的碗盆出得门去,小孩子们故意叮叮当当,一路敲了过去。
豆腐老人的大拇指旁边又生出一个圆圆的小拇指般的东西,因此大家都称呼他家豆的腐为“六指豆腐”,老人为人规矩,生意公正。购得豆腐的人家,回家之后将豆腐放在清水里养起来,以备午饭或晚饭使用。豆腐的制作系古人所云人事三苦之一(行船、打铁、磨豆腐),豆腐老人每天凌晨起床,磨豆子做豆腐,一块块豆腐用纱布包好,养在水桶里,透着特殊的香气,从头到尾所有操作完毕,一趟下来,恰好迎来早上最佳叫卖时机,生意好的时候,返程的时候一担豆腐早被抢购一空。
“六指豆腐”虽非当下市场可见的内脂豆腐,而是老豆腐的一种吧。经过外婆配以本地酱油调味加工而成的红烧豆腐,虽说并无特别工艺,但是白、滑、嫩、香,说不出来的好吃。所幸这样的味道爸爸妈妈和老家亲友都可烹饪出同样鲜美的佳肴。大学入学离开家乡整三十载,几乎吃遍足迹所达每一座城市,品尝过的豆腐从来都没有外婆做的好吃。
自然,豆腐的做法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因,自己从小到大无数次观察过外婆的全部烹作过程,不见任何神奇之处,平淡无奇,但是自己多次反复尝试,没有一次成功,对自己的每次成果充满了不满和失落。
外婆的红烧豆腐,在我的心中,成了一道永不可攀的美食高峰,无人可及。
一次听到一位妈妈聊起看望国外女儿的经历,妈妈替女儿做了手擀面,女儿非常开心非常珍惜,一个劲地说“好吃”,妈妈觉得不过尔尔,没有丝毫特别之处。而我听了不禁心荡神摇感慨良多,仅此“妈妈的手擀面”一词,对于无数游子而言,它所蕴含的关爱、亲切、母爱、善良、疼爱岂是一语能尽?
也许,外婆做的红烧豆腐和其他人并无本质区别,确实不过尔尔,也许可能是我忽略了水质的差异(家乡用水来自门前水井,而城里自然皆为管道自来水),但我认为更主要的原因乃是:外婆的菜里,如同“妈妈的手擀面”一样,浸透了浓浓的----
家的味道。(祈愿外婆早日康复!)
关联博文 《当年贫苦》 《磨头镇上寻磨盘》 《如皋龙游河的传说》 《过年回家还是回故乡》
《味道的回忆 外婆》《味道的回忆 船家》《味道的回忆 中学》《永远的外婆》《妈妈的手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