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了一种叫“等我准备好了再开始”的病,还病得不轻。
外研社英语演讲比赛,内心有个声音说“去啊”,等下又打起退堂鼓:“等我准备好了再说吧。”结果我现在一次没有站到那个舞台上;有个嘉宾来校开演讲会,导师邀请我做交传,我美其名曰:“士兵不打没准备的仗。”结果现在也没有找过我了;有个出国学习项目,一直异国恋的爱人支持我参加,我自觉没准备好,一直推搪。于是至今还在国内,爱人变前任。
有天我终于跳出舒适圈,新认识的朋友在相处过后直言指出我的问题:“你总是这样,一遇到复杂的问题就退缩不前。”我才发现我病了,这个病还蔓延到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来没有一种开始叫做“我准备好了”。等我准备好了,苏州码头早过了最后一班船。以参加英语演讲比赛为例,比赛都是有报名期限的,过了就不接受报名了。我们怯场,即使内心想去,也觉得自己没人家说得好,凭什么去比赛,但事实上很少演讲者一开始就讲得很好的。即便有天赋的讲者刚开始也总有那么些缺点。我们的差距就在于别人抓住机会开始了,不管开头再烂,只要开始了就有机会试错,而且早开始的试错成本是要比晚开始要低得多的,用人话说就是越早开始越输得起。在不断试错与改错的过程中,别人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那个好厉害的别人。“等我准备好了”的病因在于不敢抓住机会,要么觉得自己不够资格,要么怕出错丢脸被人笑话,因此自我安慰说时机不成熟。时机熟透了,是我们还嫩。
其实要开始做一件事情没那么多标准,自我设限只会画地为牢。通常我们说“准备”的时候都会给自己定下几个标准。同样以参加英语演讲比赛为例,此时的标准可能是:口语流利,口音纯正,逻辑强。关于口语流利的标准,人一旦紧张都难免会在演讲中加入“额额嗯嗯”的口语填充词,甚至是忘词,这个问题只有靠不断累积舞台经验来解决,所以解决的第一步就是开始去做啊。关于口音纯正的标准,只要不是自己的母语都会有口音,我在和外国人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其实外国人也不介意你口音,只要大家明白就可以了,没必要因为口音的问题太介怀。而逻辑的问题,也是需要刻意练习的,当输出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发生质变。而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在准备,好一点的情况:当我们感觉准备得越来越好时,我们只是更擅长“准备”而已;而更多时候我们是用“准备”做借口而固步自封。
“等我准备好了再开始”有个孪生兄弟叫“等我找到我喜欢的事情我就能做好”。道理也是一样,一直努力寻找而不真正尝试所有的可能性,最后也只是停留在“找”的过程而已。所以啊,机会总是转瞬即逝的,“会有下个机会,等我准备好了再开始就好了”的心理只是“准备者”的自我安慰。其实开始过后才是我们真正要达成目标的准备。“苏州过后无艇搭”,看准机会上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