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去陌生的地方,看陌生的风景,见陌生的人”,这是高中三年级时我给自己立下的志愿,我喜欢远行,每当我踏上远行的火车,我的心里就异常的兴奋,因为不知道将要遇到什么人,看到什么风景,所以就很期待。
可能我是一个不甘于安于现状的人,总喜欢在平静的生活之外加上一些不平常的东西,而出去走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是我生活催化剂的一部分,去陌生的地方不仅仅是去看风景,更重要的是了解那个地方的人和事,告诉自己,原来生活的方式还可以有这种,人还可以这样活,不要让自己活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那样我们总会以为我们过的就是全世界,我们的生活也就是别人的生活。
三毛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不仅仅三毛的文字写的简单而又深刻,更重要的是喜欢三毛身上的那种对于生活的态度,还有她那种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
三毛一生去了54个国家,北美,南美,欧洲,亚洲,非洲,几乎走变了每一个她想去,能去的地方,除了在加纳利群岛和在台湾的那些年月,三毛的一生都在路上,即使在加纳利群岛和台湾,她也总是会把周围的每个地方探究的一清二楚,这就是她的生活方式,总是在行走,在探寻不一样的自我。
正因为三毛独特的生活方式,所以三毛的文章总是那么的质朴,但是即使三毛的文章写的很简单,却仍然充满了哲理,充满了生活的味道,总是让人回味无穷,这和她不断探索新的人群,新的生活方式不无关系。
02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话题:在去过上百个国家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一个评论让我难忘,他说: 懂得了这世界上没有所谓天然正确和绝对政治正确,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以及其衍申出来的思考方式 - 毕竟除了米饭面条面包,这世界上还有人的主食是土豆、豆子、玉米、青稞、藜麦、苔麸、甚至炸香蕉;有一夫一妻的社会,也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乃至母系氏族的;有人崇拜上帝、佛祖、默罕穆德,也有人崇拜大地之母、海尔塞拉西、化作巨大水蟒的河流之神。 一个人眼中的大逆不道,很可能就是另一个人眼中的天经地义 - 而我觉得旅行给人们带来最大的益处,就是可以换位思考,可以中立包容地看问题。
我非常赞同知乎上这位网友的回答,出去走走不仅仅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完全不同的风景,我们还可以遇到很多不同的事物来开拓我们的眼界,让我们见到一些与众不同的事物。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呆在一个狭小的城市里,过着自己的生活,并没有什么错,可是你却失去了尝试或者是亲眼目睹壮观景色的机会。
不去爬一次山,你永远也不知道一览众山小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不去看一次海,你永远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辽阔;不去一次沙漠,你永远也不知道什么叫做长河落日圆……不要总是抱怨城市没有日出,没有日落,没有星星,换一个角度,他们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在等你,多出去走走总会遇到的。
03
我的朋友经常对我说,我也想出去旅行啊,可是我没钱。
我想说穷有穷的玩法,富有富的玩法,说自己穷的一般都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现在到处都是背包客,他们也不都是富家子弟,有勇有谋就够了,并不一定需要非常有钱,在法律的范围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怎么玩都可以。
也并不是说只有出国才算是旅行,在有限的条件下,能去则去,不能去把自己的小城探寻的一清二楚也未尝不错,或许你仅仅是生活在这里,但却并不了解这里的文化和地理。
闲来无事,骑个车子穿梭在城里的大街小巷,如闲云野鹤一般,即使是在自己生活半辈子的城里你也能看到,遇到与平常不一样的事物,感知到不一样的人文。
人生百态,处处都是风景,无论地方是大是小,只要善于去感悟,得到的远要比你想象的要多很多,一花一世界,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我们去探索,感悟。
04
旅行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而并不是一种结果,朋友圈里的照片是给朋友分享的,但那种即时的感觉却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感知到,就像一场音乐会,无论你如何向别人描述,那种感觉是别人无法感知的。
“在宽广的大马路上,路的两边是两排翠绿茂盛的大杨树,树与树之间不均匀的分列着一个个的房子。独自一人骑着车子,在这大马路上穿梭,身旁的树一个个有秩序的向身后跑去,一辆辆的车子,或是向前超过我或是离我而去。暮春的风是那样的温柔,只是多了一丝炎热。加快车速,努力向前弛去,或许是在追风,亦或是在追前边的那个女孩,无论风也好,女孩也罢。只愿向前驶去,把一切都抛在脑后,追上前边的风,追上前边的那位女孩”。
这是在我高二时在家里的一次骑行后写下的感想,当时具体去了哪里,遇到了什么样的人现在都忘记了,但令我难忘的是那种感觉,微风拂面的那种温柔,就像第一次牵女生的手。
当你站在山颠目视太阳升起时的瞬间,站在江边感受风的温柔,站在海边聆听辽阔的声音……你就会感觉到生活是这样的美好,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感动,是那种对生活的感悟,这种感觉又更与何人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闲来无事,不如约三五好友出去走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