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话鸡蛋
文/黄传修
前几天,在群里有同事介绍同学家绿皮鸡蛋,我就要了50元钱的,周二下午送来的,也没顾得尝一尝。放在冰箱里,里面还有没吃完的养鸡蛋、笨鸡蛋、鸭蛋、还有鹅蛋,当看到那么多蛋的时候,真感觉有点犯愁,鸡蛋是好东西,可是美味也不可多用。
第二天,有老师说品尝鸡蛋的事,“王萍老师同学家鸡蛋,白细腻结实,黄香溢满口,确实不同一般,一个字好!”于是第二天晚上,我也煮了四个尝尝,发表感言,“王萍老师同学家鸡蛋,白细腻结实,黄香溢满口,确实不同一般,两个字很好!今晚上煮的,就如同小时候吃的鸡蛋差不多,老伴吃了也说好!”
看到这么多的鸡蛋,吃了这么好的鸡蛋,不由得回忆童年时候。那时候,鸡蛋真不是随便吃的,母亲积攒鸡蛋到集市上卖,换了钱再赶集买日用品,平时是不舍的吃的,只有那些生宝宝产妇或生病老人、孩子,才有资格享用。或者小朋友打架,吃亏一方,如打破头了,对方就拿几个,一般十个鸡蛋,用小瓢子端着,送给吃亏者家中,表示歉意,回家把自己孩子屁股,用笤帚疙瘩狠狠揍几下,大多褪下裤子,趴在床沿或方凳子上,鬼哭狼嚎几声。一边打一边骂:“小兔崽子,看你下次还敢不敢?”挨揍者大多求饶:“不敢了,不敢了……”也有故意做出杀猪腔调的,左邻右舍都听得见。小孩子们趴在墙头,或从门缝往里瞅,评头论足一番,第二天去上学,也有了谈资。过不了几天,施暴者和受害者又玩在一起,好的如同一个头。当然再有新矛盾的时候,又会扯起陈芝麻烂谷子,“XX,你赖我家鸡蛋,不要脸。”那个就会说:“我不乐意吃,你娘强送的,要不把我拉的便便还给你。”有时候又起战争。
孩子的事就如同天上的云,一会就烟消云散了。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记得有一年夏天,我们几个小伙伴去汪里洗澡回家,经过姓韩的巷子口,他家养的狗冲出来,一口咬了我的小腿肚,鲜血直流,当时也没觉得痛,只是吓了一跳。也没当回事,就回家了,小时候被狗咬,也不算稀奇。记得我奶奶对我妈说:“你去他们家,要一双筷子,用火烧,烧的灰拌上香油,涂在伤口。”于是我妈就去要筷子,后来韩振升奶奶知道了,送到我家十个鸡蛋,我妈坚决不要,又给送了回去。这个小脚女人又端着瓢给送回来,实在没办法了,只好留下一半,其他的又端了回去。
哎,物质匮乏的岁月,鸡蛋成了邻里之间友情增加,矛盾化解的媒介物。
小小的鸡蛋有时候也是心中的愿景,最盼望期末考试,考试早晨,有的家长给煮,有的自己煮,煮两个鸡蛋的用一根筷子,说能考一百分,不能两根筷子,那就成了❌,两个大鸭蛋。
一年中最盼望的是清明节,提前几天,就攒鸡蛋,不能卖了,攒大约二十个左右,清明那天早早煮熟,按人头分好。于是孩子自己或家长,用不同颜色涂画出不同图案,或染上各种颜色,用小网兜盛着,玩一天或几天,不舍的吃,有的以致变质。
我们男孩子最爱玩的是去巷子里碰鸡蛋,大多在生产队大门口,每个孩子拿一个,攥在手心里,只漏出小头,互相碰,看谁的鸡蛋硬,你碰我我碰你,胜利的趾高气扬,俨然英雄,碰坏的蛋,有的当场吃了,有的再回家换完整的,回来再战。一个大清早,就在围观、喝彩、高兴、懊恼中,烟消云散,空留下一地的鸡蛋皮,落寞的在地上任人踩踏。
清明节为什么碰蛋?
清明“碰鸡蛋”的习俗,小孩子们在这天将煮熟的鸡蛋互碰,谁的鸡蛋先破,谁就算输了。在今天的孩子们中间“碰鸡蛋”是不太常见了。不过这小小的“碰鸡蛋”,并非是一时一地穷壤僻野里的节俗,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表示“碰鸡蛋”可溯及六朝时代。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荆楚之地(今湖湘)寒食日里有“斗鸡、镂鸡子、斗鸡子”的习俗,并转载《玉烛宝典》句“此节,城市尤多斗鸡卵之戏”。唐代诗人元稹在诗歌《寒食夜》中也载录了这一民俗“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今年不是明寒食,暗地秋千别有期”。可见“碰鸡蛋”是大有来历。
碰完鸡蛋,回家吃早饭,把碰坏的鸡蛋用蒜泥酱油拌一拌,吃完早餐,大多去沂河疯玩去了。
又是一年清明时,天天吃蛋不稀奇。在今天,吃鸡蛋已经太稀松平常了,但是缺少的那一丝情趣,又太不寻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