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陶行知先生在大学时代就清楚唯有教育能救国,他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改名为知行,从美国留学归来以后,广泛深入中国的教育基层,对教育做了更全面的思考,而改名为行知。
他以“爱满天下”的情怀与中西合璧的智慧,提出“生活教育”,为中国开创了新的教育局面,并且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推荐序爱满天下的人民教育家
《四颗糖果》的故事:
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几个特点:
第一,平等的教育。陶行知先生“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并且奉劝其他老师“待学生如亲子弟”。他终身奉献于平民教育事业中,倡导的是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有钱人的教育。他提出要为大众谋幸福,教大众觉悟,所以教育不能产业化。主张“知识不是商品”。
第二,实践的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强调“知行合一”。与阳明先生主张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同,他更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儿童教育,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尤其重视动手能力。
在晓庄师范期间,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口号,主张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陶先生主张“教法、学法、做法合一”,把教、学与实践相统一,小学生就是小先生,用小先生普及教育。对于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要以身作则,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他还强调因材施教,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第三,全面的教育。1942年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日的演讲中,提出了著名的“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读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有身体的健康、生活的技能、德行的完善。陶先生提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把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社会改造生活都融入到教育之中。反对把活的小动物杀死做成标本,其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爱心
第四,社会需要的教育。“教育为改良社会而设,为教育社会人才而设”。
编者的话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知行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他期望:“施以相当之教育,而养成其为国家主人翁之资格。”
在国难当头的大时代,对当时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他做到:一是开出了多种教育科目,女子教育、平民教育、科学教育、乡村教育、社会教育、国难教育、职业教育、民主教育等;二是亲自创办学校,把教育管理与教育本身紧密结合,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育才学校、社会大学,还在桂林开展过岩洞教育,实践出团体自足的教育模式;三是结合现实生活,超越旧有的教育局限,创新教育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即知即传”“每天四问”,提倡“科学下嫁运动”、创办自然科学园等,都是极为接地气的教育方法;四是开出了师资培育的新模式,让团队中优秀的人才能够承担社会教育的中坚力量,正式提出了“小先生”制、艺友制等教育制度;五是促进了教育界与社会各阶层的互动与融合,既是教育家又是社会活动家的陶行知先生,参与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民众教育研究会等;六是借助媒体传播教育理念,筹建与创办了多种教育杂志,《生活教育》《新教育评论》《乡教丛讯》等刊物都是行知先生的杰作;七是根据教学对象与教学目的而编订教材,陶行知先生与陈鹤琴等主编《儿童科学丛书》以普及科学知识,与朱经农合编《平民教育千字课》四本以普及平民教育,还主编《小先生丛书》《普及教育周刊》,写《古庙敲钟记》《中国教育改造》《普及教育》《幼稚教育论文集》及《教学做合一讨论集》等;
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核心理念,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主人,做人中人,做抬头乐干的人,做乐于奉献的人,做自立立人自觉觉人的人,做有高尚人格和生活能力的全人,做仁智勇知情意和谐发展的人;做有献身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