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
“自恋”的本质是不自信
摘抄:孩子希望得到肯定和接受的需求是保证心理健康的基础。无论是父母的回应方式还是孩子对父母反应的理解,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孩子如果认为讨好父母才能感受到爱,那么他很可能会患上自恋的毛病。如果成长过程中,他一直认为只有做好了一些事,父母才会为他高兴,而如果做得不够好的话,父母就会批评他或者羞辱他,那么偏激的种子也就此种下了。他无法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无法接受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个现实,而是只关注那些别人认为很优秀的那方面。他会无视自己的缺点以及自身令家人反感的品质,失败的记忆也会储存到记忆库中的“坏抽屉”里。
感悟:批评也是一种教育。当下,“赏识教育”这个词比较兴盛。但一味的“赏识”孩子并不能促使孩子发自内心的自信心。简单地说赏识就是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挖掘孩子不断进取的信心和潜能。赏识教育也是一门艺术,父母拿捏不好就会出现无原则赞美孩子的行为和表现。过分赏识会让孩子把握不好自己的实际行动操作能力,如3-4岁的孩子在妈妈眼里只要自己主动吃几口饭就好像做了一件让全家人都为之骄傲的大事件。要知道学会自己吃饭是一岁多的宝宝所具备的本领。父母殊不知如此这般的溺爱和赞美并不能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甚至会让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的性格。孩子认为自己是给父母吃饭,而不是为了自己身体健康而吃饭。
这种情况下,有些母亲适当的批评孩子显得尤为难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应当具备审视自己优缺点的能力,一味地去迎合赏识孩子会让孩子忽略了自身的缺点。那么进入社会被同学或老板严肃批评后,可能会接受不了如此现状,轻则大哭一场为自己报屈,觉得自己长这么大还没有被谁批评过呢;重责自尊心严重受挫,一度转不过弯来,甚至完全否定自我,性格变得偏激甚至情绪大爆发,或想不开了。所以我一直觉得父母应当让孩子从小接触一些挫折教育,正确的认识到这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是人就会有缺点,优缺点可以改而不改就应当接受批评。大家常说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强调的就是要学会接受他人的批评,从批评中重新认识自我,改正自我缺点,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那么,孩子们走进集体生活或走上社会后,如果有人批评他,他就不会很快陷入过度的情绪反应之中。
亲子互动:
晚上儿子一起拆开新买的变形金刚直升机,然后玩疫情下各国人民坐飞机来我国的登机游戏。很惊讶儿子知道塞尔维亚同我国是非常友好的,他说:请塞尔维亚的朋友们做头等舱。估计是平时他看疫情新闻视频学会的,感觉孩子长大了,国家自豪感油然而生!
感恩:
感谢先生再次去打扫卫生一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