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如丝,斜风拂面,天地间笼罩着一层浅淡的雾,仿佛一幅未干的水墨画,轻轻晕染出江南的柔情。远山黛色朦胧,溪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涟漪,宛如琴弦被无形的手轻拨,一曲无字的诗便在水面上缓缓铺展。
雨丝轻柔地落在水面上,不惊不扰,只有偶尔跃出的鱼儿,打破水波的宁静,旋即又归于平缓,仿佛天地间的一场默契——雨落无声,鱼跃无痕,万物各安其所,又在细微处互相点染。那一瞬,我忽然觉得,生命的美,正是这份无声的契合。
燕子乘着微风,在雨雾中穿梭,它们身形轻盈,翅尖掠过湖面,留下一道淡淡的波纹,又立刻被风收拢,仿佛它们从未来过。燕子的身影是倾斜的,是随风而舞的,那飞翔的轨迹,不似人间匆忙的奔波,而更像是一场洒脱的舞蹈,一种随遇而安的智慧。
“细雨鱼儿出”,这短短五字,勾勒出一幅江南雨中的生动画面,也蕴藏着生命最本真的悸动。雨丝轻落,鱼儿悄然跃出水面,不为炫耀,不为争抢,而只是顺应那一刻的悸动。它们在雨水的润泽下跃起,又归于清澈的波涛,好像是在以最简单的方式,回应春天的召唤。
我曾在一场春雨里,撑伞立于湖畔,看着池塘中的鱼群悠游。一场细密的春雨降临,水面泛起点点波纹,而鱼儿竟在这一刻活跃起来,它们一改往日的沉静,频频跃出水面,像是在迎接雨水的洗礼。我不禁思忖,这小小的鱼儿是否懂得,雨水是它们生命的恩赐?抑或是,它们只是凭本能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变化?
生命本该如此吧,不去问雨来自何方,也不去计较雨落几许,只需顺势而动,在属于自己的时刻跃出,去看看这更广阔的世界。
“微风燕子斜”,燕子的飞行轨迹,从来不是笔直的。它们在风中斜掠而过,不急不缓,似乎从不与世界较劲。微风起时,它们乘势而舞;风息时,它们便落回屋檐,歇息片刻,再次启程。
我想起童年时,在祖母家的老宅里,那道白墙之上,总有一对燕子筑巢。春天一到,它们便从南方归来,呢喃着在屋檐下盘旋,偶尔掠过院中的水缸,翅尖点起一圈微波。祖母总说:“燕子识家门,春风一到,它们就回来了。”那时的我不懂,只是看着燕子忙碌的身影,觉得它们是春天最忠实的信使。
多年后,我在异乡的街头看见一只孤零零的燕子,翅膀被雨水打湿,独自在电线杆上抖动羽毛。那一刻,我忽然懂了燕子的斜飞——它们终究不是为自己停留,而是在不停地寻找着归途。燕子的身影,是流转的时光,是岁月的往复,而它们每一次归来,都让人知道,春天仍在,故乡仍在。
细雨无声,鱼儿自跃,燕子斜飞。春天的美妙,在于它给予万物各自的舞台,不急不躁,不慌不忙。鱼儿知道何时跃起,燕子懂得如何借风,它们不强求,不执念,只是在自己的节奏里活出最舒展的姿态。
人这一生,不正该如此吗?
我们习惯了争分夺秒,习惯了与时间较劲,总想着要掌控所有的变数,殊不知,有些事情本就无需刻意为之。如同这场细雨,它无需大张旗鼓地宣告春天的到来,而鱼儿早已知晓;如同这微风,它无需刻意引导方向,而燕子自会调整自己的翅膀。
庄子曾说:“顺应自然,逍遥自在。”倘若我们也能学会像鱼儿一般,在对的时刻跃起;像燕子一般,在风中调整姿态;那么,我们或许能活得更轻盈,更自在。
雨仍在落,风仍在吹,而我的心境,却早已在这细雨与微风之间,变得安然无恙。
我合上书,推开窗,闻到空气中湿润的草木清香。夜幕低垂,远处的湖面上,是否仍有鱼儿跃起?天空之上,那几只燕子是否已归巢?无论它们身在何处,都无需担忧,因为春天还在,风还温柔,雨还轻落。
人生何必执念太多?且学鱼儿随雨而动,学燕子借风翩跹。如此,便可在四季更迭中,活得自在欢喜,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