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个现象,我很崇敬的一位营销界老师,他是不参与比稿的。当然,有些人觉得他首屈一指,可以这样自定规则。我觉得,看自身公司发展阶段和情况,也看招标公司的具体情况,一句话:还是少参与比稿比较好。为什么?
在我的从事顾问工作的里,参与过两次比稿。一次是为某电商平台做新业务品牌营销战略方案,对方要的很急,且没有比稿费,只给了2天时间写方案,发过去之后没消息了,后来一问:自己内部做了,谁家也没选......还有一次是为一个外资知名公司,最后选了我们。
为什么要少参与?比稿耗费人力、时间成本,不容小窥。如果隔三岔五经常比,签约了还好,如果拿不到收益,公司支出就需要靠现有已签约的客户利润来覆盖。但是,比稿工作的时间,有没有放在已签约客户身上,所以,不夸张的说,是对已签约客户的耗损,没有把时间、创造力放在已签约的客户身上。即便比稿付费,那也无法等同于正常签约客户公司应收的实际收益。
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概念:谁才是你的客户?
答案应该是:已签约付款的客户。
未签约客户,潜在客户,如果最终形成购买?应该把这个事儿交给品牌经典案例和品牌传播。拿出好案例,并传播你的成绩,才会降低新客户的成交成本,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我想说,客户有自己的判断,对你的过去和现在拥有的职业技能、素养,是会获得一些了解的,有没有可能做好他的案子,不全靠比稿。把精力放在与你签约付款的客户身上,相信你的客户身上,长期服务好这些已有客户,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