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的获得和掌握,对于初学写作者尤为重要。诚然,“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所谓“无技巧”,是指谙熟、精通和运用技巧已达到天衣无缝,不留痕迹,不必有意为之的境界。要达到“无技巧“境界,必须首先学习技巧,“先规矩而后巧”。我们听听大作家们是怎样谈写作技巧的: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
作家的作品要能够相当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胸,只有作家所描写的一切——情景、形象、状貌、性格等等能历历地浮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也能各式各样地想象他们,而以读者自己的经验,印象及知识的积蓄去补充和增补。 —— 高尔基
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我们都知道利用职业,阶级,民族等特色,帮忙形成个特有的人格;可是,这些个东西并不一定能使人物活跃。反之,有的时候反因详细的介绍,而使人物更死板。我们应记住,要描写一个人必须知道此人的一切,但不要作相面式的全写在一处;我们须随时的用动作表现出他来。每一个动作中清楚的有力的表现出他一点来,他便越来越活波,越实在。我们虽然祥知他所代表的职业与地方等特色,可是我们仿佛更注意到他是个活人,并不专为代表一点而存在。这样,人物的感诉力才能深厚广大。——老舍
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老舍
把田园木石写美了是比较容易的,任何一个平凡的文人也会编造些“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类的句子。把任何景物都能恰当的,简要的,准确的,写成一景,使人读到马上能使人深入其境,就不大容易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应当注意的地方。 ——老舍
人物的职业阶级等之外,相貌自然是要描写的,这需要充分的观察,且需精妙的道出,如某人的下巴光如脚踵, 或某人的脖子如一根鸡腿……这种形容是一句便够,马上使人物从纸上跳出,而永存于读者的记忆中。反之,若拖泥带水的形容一大片,而所以形容的可以应用到许多人身上去,则费力不讨好。人物的外表要处,足以烘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不可泛泛的由帽子一直形容到鞋底;没有用的东西往往是人物的累赘:读者每因某项叙述而希冀一定的发展,设若只贪形容得周到,而一切并无用处,便使读者失望。 —— 老舍
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绝不说到一大篇。 ——鲁迅
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 ——鲁迅
小说注重在描写,我感觉着它和绘画的性质相近。它的成分是叙述和对话。叙述文是作家自己的语言,对话便应该尽量地采用客观的口语。 ——郭沫若
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就是一个场面。——叶圣陶
“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二者从底层分手,回头在顶尖结合”
所有杰出的秘诀全在这一点:“主旨同作者的性情符合。” ——福楼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