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未知的无限逼近
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
大脑需要“断舍离”
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的大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更精微的思考。
简化思维意味着我们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更要简化我们一直思考着的信息。
如何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
信息过载不是因为信息太多,而是我们的“过滤器”失效了。所以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前提是修好我们的“过滤器”。
可行性建议
1.时间之尺
2.用问题来筛选信息
3.精选可以信赖的信息源
如:有确定的内容主题和范围,专注于某个领域;一直提供高质量、具有深度的内容;能提供独家的信息,绝不随声附和;能获得所在领域多位资深专家的推荐
4.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
5.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
事实信息包括:基于样本调查得到的数据,深入的、富含细节的描述性信息,我们获得的事实信息越全面、深入,我们的观点就越可能完备、准确。
6.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通过上面的方式,信息被合理筛选后进入我们的头脑,我们加工、处理它们,然后表达出来,返还给世界。这时我们就要力求简洁地表达。
简洁的表达来自清晰的思考,而清晰的思考又要以简洁的表达为依托。
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简洁表达的习惯,是提升思维能力的一道法门。
适度地简洁,意味着更丰富的内涵。
简洁并不是简单。乏味不是简洁,简洁并不是要求一味地删减,而是某种合理的“适度”。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入了解,找到那个正好的“点”,可以映射出最多的内涵,那就是简洁。
所以关键点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入了解”,做到这一步,是一切简化的前提。以这句话为标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探索简化思维之道:
1.基于深入了解的“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如:写学术论文,如果大段地引述别人的观点,重复别人的话,而没有提出自己的创见,就没有必要写出来了,要写就只写几句话说明就可以了。
2.基于深入了解的“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并灌注进一个“小容器”中
福楼拜曾经要求莫泊桑用一句话来描述出一个行人,也就是把每个人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第二天,如果福楼拜指对了人,莫泊桑就会受到奖励。正是这样的练习,让莫泊桑学会了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3.基于深入了解“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结,并加以压缩归并
模式化可能是最终极的达成简洁的方法了。
赖特说:“任何孤立的事自身都毫无简洁可言。一切事物只有被恰当置于某个有机的整体中,才可能实现这个局部自身的简洁。”
因此,当我们习惯了碎片式地吸收信息,碎片式地表达信息,碎片式地各种浅尝辄止的事情,那么我们的头脑、我们的生活就必然是烦琐、冗余和无所适从的。
追求简洁就想一个开放的拼图游戏首先你得搞清楚自己手中有哪几块拼板,你还要构想出未来这幅图可能的图案,然后你要从周围或者远处的拼板中作出选择,挑选出那些既能与你原有拼板相连接又符合你的构想的拼板。当这些新旧拼板结合并构成一个更完整的图案时,你的世界不仅没有更复杂,反而更简单、清晰了。
这就是简洁的寓意吧。
感悟:
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自己清晰的目标,这样在筛选信息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你需要的,什么是不需要,当与我线下的需求不符时要果断舍弃,不要担心我错过了是不是就再也没机会学习了,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没有什么是你错过了就不会再有的学习资源,而时间却是你浪费了就再也找不回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