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你知道有哪些描写节日的古诗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学习有目标,课堂更高效。我们一起朗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
一读诗。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二明意。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悟情。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释题:我们一起来读诗题。从题目中我们知道本诗与什么节日有关呢?中秋节。中秋节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有哪些节日习俗呢?看大屏幕。中秋节自古就有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等习俗。从题目中咱们知道,在这首诗中,作者王建重点写了中秋节的什么习俗呢?望月。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天空的明月。
了解本诗作者王建。我们来看大屏幕,找同学来读一读。
读诗。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检查。通过朗读,从这首诗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来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根据学习经验,我们知道七言绝句的停顿是223的节奏。找同学朗读。注意:栖地读音、意思。下面我们来听一下这首诗的范读。你听出来什么呢?在读古诗的时候要读得慢一些,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这首诗中,咱们刚才说的这个223的节奏,我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范读中在第五个字的后面也稍微做了一下停顿。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明意。诗人王建在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仰望天上的明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来理解诗句的意思。都读明白了吗?真明白了?我来检查。检查:( )的地面 ( )的鸦鹊 ( )的露水 ( )的桂花
小组来展示前两句诗的意思。读诗的前两句,读字词的意思,说诗句的意思,赏析(这是个什么样的夜晚?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诗人在望月?)
悟情。月出东山,诗人在望;桂枝湿露,诗人在望;夜深人静,诗人还在望。他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朗读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在思念着谁?这首诗收入《全唐诗》的时候,题目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是诗人的朋友,可见作者写这首诗给他的朋友,是为了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可作者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却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这叫间接抒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吗?这首诗被收录进《全唐诗》时,最后一句诗中的“落”被写成了“在”。你觉得哪个字好?为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一个“落”字,把天上月、望月人和心中情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那么,仰望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你在思念着谁呢?……同学们,在炎黄子孙的心中,月亮是团圆,是思乡,是怀远。在中华游子的心中,月亮是亲人,是故乡,更是祖国。让我们一起朗读下面有关月亮的诗句。中华文化从未断流,中华经典永远流传。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收集有关月亮的诗歌,进一步感受祖国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秋节 望月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