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2

2

内心充满了不满的情绪,不管是对于我们自己还是周围的人,都是有害的。每个人都有发怒的时候,当心态难以保持平和,那么所做的决定也必然会是错误的。只有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寻找途径发泄自己的怒气,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才能让人大怒化小,小怒化无,自然也就不会做出错事了。

3

【科学智慧教育孩子[玫瑰][玫瑰][玫瑰]】

      初中阶段的孩子,最显著的特征是有很强的自尊心。这时期的孩子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被爱、被保护,他们更渴求得到尊重和理解。他们在受到肯定和赞赏时,内心深处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在受到批评和惩罚时,会感受重大打击,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孩子如果经常被父母当众批评、揭短,那么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甚至会产生以丑为美的心理。套用一句话,“你说我笨,我就笨给你看”。

4

时不时停下来和孩子讨论读书的内容虽然很有益处,但要记得孩子的乐趣应当是第一要务,这样孩子才能将阅读和乐趣联系在一起。不要把每一次交流都变成教育时间。如果家长总是打断故事的流畅性,不停问问题,阅读的乐趣和孩子的兴趣就会被破坏。

5

【心理学问题解析】20190301心理疾病都有哪些分类?

首先我想告诉你的是,如果你去找一位资深的精神分析师去做咨询,那么你轻易是不会从他那里听到对你的诊断的。受过严格训练的精神分析师可能会做诊断,但没必要的话他们不会把诊断告诉你,因为诊断是刻板的,而人无比丰富,他们宁愿去看到一个活生生、立体的你。

相反,如果你找的不是精神分析师,而是去了医院的精神科或者心理科,那么下诊断是医生的职业要求,于是你总是会听到对你的诊断。只有精神科医师才有下诊断的权力,心理咨询师是不能下诊断的。

依照精神分析,心理疾病由重到轻可以分为三大类。

精神病、人格障碍和神经症。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6岁之前的人生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一个人的人格在这一阶段被基本定型。

如果儿童在这一阶段遭遇严重创伤,就会埋下患病的种子。如果以后的人生阶段再一次重复了类似的创伤,他就可能会爆发相应的心理疾病。精神分析认为,精神病患者,是一岁前的养育环境出了大问题。人格障碍患者,是三岁前的养育问题。

而神经症患者,则是三到六岁的养育出了问题,之前的基础还可以。很多人反对精神分析的这个观点,比如精神科医生更倾向于认为,精神分裂症主要是基因问题。这一点我个人表示怀疑。

1.精神病

最严重的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典型症状有比如幻觉、妄想、怪异行为和怪异想法。

可以说,怪异是精神病患者最容易区分的地方,他们的言语、行为和神情,明显和正常人不同。其中最典型、也最广为人知的是精神分裂症,核心症状是幻觉和妄想。

幻觉,就是看到了并不存在的事物。

幻听,就是听到了原本没有的声音

妄想,也就是偏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哪怕没有任何证据,但还是坚持,而不会被说服。

经典的妄想是被迫害妄想,认为自己生活中的所有不顺,都是某一个人或势力,构建了一个体系来迫害自己(有部分婚姻失败的女性比较突出)

再比如钟情妄想,通常是认为某个名人(公众人物)爱上了自己。还有比如嫉妒妄想,认定配偶出轨了周围异性等(部分已婚男性表现比较突出)

精神病患者最重要的问题是失去了现实检验能力。他们把自己的内部想象直接视为现实,如果别人的外部信息和自己内在想象发生冲突,他们宁愿相信自己内在想象。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的亲属,曾经突然得了精神分裂症。她坐电梯时,看到了父亲在电梯里骂她。晚上睡觉时,听到母亲和母亲那边的亲戚在客厅里议论她。她知道这是幻觉,立即去医院接受精神科的专业治疗。一个多月后,她的幻觉就消失了。

奥斯卡最佳电影《美丽心灵》中,刻画了诺贝尔奖得主纳什的幻觉,他总是看到一个小女孩和一个成年男性。在视觉和听觉等感觉上他们如此真实,所以纳什对他们的存在一直深信不疑,这就是缺乏现实检验能力。但是,在妻子要离开他的紧急状态下,他突然通过推理,开始有了现实检验能力,这个推理是他发现小女孩从来没有长大过。这两个例子都是靠着宝贵的现实检验能力,让他们对自己看起来真实无比的幻觉产生了怀疑,这就给疗愈提供了可能。我们可以说,精神病患者,至少在他的疾病所侵染的范围,他是活在一个人的世界的,他意识不到别人的真实存在,而直接把自己的内在想象当成了外部现实。

于是其他人也难以对他发挥镜子功能,去看到他,他也就无法和别人建立起关系

2.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又分为: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等。

人格障碍也是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它比精神病轻了一个级别,有了相当的现实检验能力,也显得没那么怪异了,甚至我认为他们还会对人情世故洞若观火,还极其善于玩权力游戏。

问题是,他们虽然感知到别人的存在,但难以对别人生出情感来,别人对他们而言,就是实现目标的对象与工具,他们难以将别人感知成和自己一样都是人,都是有独立尊严的人。

可以说,他们的人格就是自我,还没完整形成,于是他们的主要努力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恋。他们的核心心理逻辑是:我没有错,永远都是别人错。最广为人知的人格障碍,应该就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了。

有一次我去大学给学生们讲公益课,讲到山区孩子们贫困悲惨的故事时,竟然听到有人在台下笑,这是在其他场合讲课从没有遇到的情景。我猜想这些大笑的人,应该大多是反社会型人格。

人格障碍患者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所以他们多数不会去寻求医治,除了其中少数的类别。

比如边缘型人格患者,三个特点。

(1)不稳定,情绪非常反复无常,前一秒还在大哭,下一秒就破涕为笑,核心是缺乏稳定的自我意象,导致他们很容易变换角色,和他们相处,你会觉得他们一会儿变一个人

(2)冲动易怒,容易自虐、自伤甚至自杀

(3)极度害怕被抛弃,他们常表达“你只要不离开我,要我怎么做都行”

人格障碍患者,特别是边缘型人格和反社会人格,他们因为不懂什么叫规则,所以有了一种强烈的自由感

比如漫威的大片《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小丑角色,就很像是严重的反社会人格

本来电影是把他当成精神病的,但他洞察人心的能力和现实处理能力是如此之强,这就不是一般的精神病所能做到的了

3.神经症

神经症是最轻级别的心理疾病,我们通常听到的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等等,都是神经症

与人格障碍患者相反,神经症患者的问题是他们太容易觉得:我错了,问题都在我身上

所以他们会主动寻求治疗,而心理咨询师们所遇到的咨询者,如果真达到了心理疾病的级别,大多数也是神经症

实际上,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都是能承认自己有问题的,这是自我心理发展水平比较高人的表现

而像人格障碍患者,多数都不会寻求治疗。我认为可以使用“一元、二元和三元关系”,大致这样诠释。精神病是活在最原始的一元世界中,他严重缺乏“别人独立存在”的这个感觉,把自己的内部想象当成别人的外部现实来对待。可以说,他既不容易觉得别人是好的,甚至也不认为自己是好的。

人格障碍患者的世界,是介于一元世界和二元世界中。他们明确意识到,别人是独立存在的,但他们还没有对别人产生情感,他们只觉得“我是好的”,还没有明确意识到“你也是好的”。如果对别人好,也是因“你是我的人”。

神经症患者的世界是介于二元世界和三元世界中。他们意识到我和你是好的,但我爱你的时候,我担心会对第三个人产生伤害。

彻底活在三元世界中的人,就是真正的健康正常的人了:我基本好,你基本好,他也是基本好的。

依照精神分析,心理疾病可以分为三大类

精神病:最严重的精神疾病,典型症状有幻觉、妄想、怪异行为和怪异想法

从“一元、二元和三元关系”的角度,精神病是活在最原始的一元世界中,他们严重缺乏“别人独立存在”的这个感觉,而把自己的内部想象当成别人的外部现实来对待,失去了现实检验能力,无法和别人建立起关系

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患者,是三岁前的养育问题,他们被认为是一岁到三岁间未能得到很好的呵护,他们的人格,也就是自我还没完整形成,因此他们的病情仍相当严重而不容易治愈

人格障碍患者的世界,是介于一元世界和二元世界中,他们明确意识到,别人是独立存在的,但他们还没有对别人产生情感

神经症:这是最轻级别的心理疾病。神经症患者的世界是介于二元世界和三元世界中,他们意识到我和你是好的,但我爱你的时候,我担心会对第三个人产生伤害,你会主动寻求治疗。

我们要放下一种认识:并非心理虚弱的人才去找心理医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都是能承认自己有问题的,这是心理发展水平比较高的表现。

6

看到一句话:100个读书人有一个混的不好都会说读书没用,100个不读书的有一个混出名堂了都会说不读书照样混的好!这就是这个社会通行的“文盲理论”。 ​​​​

7

今年啥都不好干,呆着没事跑到五台山求签,高僧问我:“一只钓鱼竿和500斤鱼,你选哪个?我说:“我要500斤鱼。” 高 僧摇头笑道:“施主肤浅,鱼吃完了就没了,鱼杆可以钓很多鱼。这个道理你懂吗?

        我说:你懂个锤子,500斤鱼可以卖2500元。然后买鱼杆:100元一根,买10根;再拿1000元,请10个人帮我钓鱼,500元买个麻将桌,约几个朋友打牌娱乐,一边打麻将,一边守着钓鱼的人,鱼也钓了,牌也打了,钱也挣了。

        高僧:你是哪里的香客?

        我说:陕西西安!

        高僧:“阿弥陀佛……贫僧不想和你们陕西人说话!特别是西安人!收入在全国不算高,房价还高的不行;借钱搞灯展,秦岭盖别墅……,怂本事没有,就会抬杠!”还皮嘴硬的很!

8

      “昨天不论多么值得回忆和怀念,它都像沉船一样沉入海底了;

      明天不论多么辉煌,它都还没有到来;

      而今天不论多么平常、多么暗淡,它都在我们手里,由我们支配。”

      慈受禅师有偈曰:“万事只今朝,莫更招烦恼。”

      别怕未来没有路,别怕过去无归途,生命最好的期待,从这一刻展开。

      活好当下,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便好。

9

【心理学问题解析】20190302关系中的恨与爱是什么?

开篇我先讲一个关于自体的虚弱与坚韧的故事。一位美国军人,二战的时候是飞行员,战场上英勇无比,不怕苦不怕疼。

但七十来岁时,他去意大利旅游,在街头被偷了钱包,一下子变得瘫软如泥。这位军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掩饰他自体的虚弱,这一点他做得很成功。可是,钱包被偷这件事,一下子击穿了他,让他呈现了他的虚弱。

这是瑞士心理学家维蕾娜·卡斯特在她的著作《克服焦虑》中讲的故事。她称之为“反恐惧行为”。意思是这位军人实际上总是处于恐惧中,可他不想要这份恐惧带来的虚弱感,于是走向相反的方向,越是恐惧,越表现得英勇无畏,但当英勇无畏不能控制自己生活时,恐惧就会瞬间击穿他。

小时候我领孩子和她妈去电影院看电影,女儿总是疑问:为什么爸爸看恐怖片就不害怕呢?

而妈妈总是吓得失声惊叫,她也因为这个更加恐惧。其实,孩子是没看见我的小动作,我只是表现的很勇敢,在恐惧的时候我会拍她妈妈的肩膀,减轻自己的恐惧压力。在孩子看来,就是她的妈妈胆子很小,总是一惊一乍的。我吓唬别人呢,是一种对恐惧心理的转嫁。

在作者卡斯特看来呢,各种夸张的冒险行为,都是“反恐惧行为”。恐惧带给了人自体虚弱感,为了对抗这份虚弱感,有些人表现得异常强大,可这份自体强大感是不够真实的,自体虚弱感才是这种冒险行为的内核。这样的故事,从自体的角度看,可以看出自体的虚弱、强大和坚韧。

如果从关系的角度看,还可以看到另一个极为关键的东西,关系中是爱占了主导,还是恨占了主导。如果是爱占主导的关系,自体的强大与虚弱不是那么重要,但如果是恨占了主导,那么自体的强大与虚弱就非常重要。

像战争行为和被偷钱包这样的事情中,这位美国军人和别人构建的关系,都是恨占主导的行为。

在恨占主导的行为中,就藏着毁灭的可能。我强大,就可以免于被你毁灭,甚至转而去毁灭你;我弱小,就可能会被你毁灭。

自体虚弱感会带来羞耻与恐惧,恐惧是害怕被毁灭,而羞耻是希望自己强大却做不到。婴儿本来想象自己是全能的,结果发现自己事实上是虚弱的,这种对比和落差会带来巨大的羞耻感。

自体的强大与虚弱,是一个维度。在维度的顶端,是全能自恋,还伴随着毁灭欲。在维度的底端,则是彻底的无助感。所谓彻底无助感,就是当被毁灭的时候,毫无能力保护自己,只能任凭别人摆布。在这个维度顶端和低端的中间部分,是等级不同的自体强弱感。

像这位美国军人,他以前的无比英勇、不怕疼、不怕苦,都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自体强大感,甚至是全能毁灭感,这是为了避免跌落到彻底无助中,但偷钱包这件事一下子让他体验到彻底无助感。

这样的事情中,我们还可以说,被攻击者会有被迫害焦虑,他觉得攻击方不是简单攻击这么简单,而是像在迫害自己,想毁灭自己。

我认为从最极端的意义上,会觉得攻击方像死神一样无所不能,而自己对此无能为力。这时,被迫害焦虑就会发展成被迫害妄想,就是觉得自己的一切不幸,都是有某个人或某种力量构建了一个体系,想置自己于死地。被迫害妄想,实际上是将自己的“全能毁灭欲”投射了出去。

自体的虚弱,是我们难以面对的,此外,关系中对客体的恨意也是很难面对的。自体的虚弱,让我们觉得“我没有力量,我弱小,我很差”,而我们在关系中对客体的恨意,则让我们觉得“我邪恶,我是坏的”。在前面我讲过自恋可以基本分为两种:我是对的,我比你强。现在我们看到,我比你强,是为了追求自体的强大;我是对的,是为了避免关系中的恨意。

昨天我还讲过,活在一元关系和二元关系中时,我们会把自身的“坏”投射给客体。所谓的“坏”,也就是这两种:自体的虚弱和对客体的恨意。

这两者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关系中恨意太多时,“我”就必须追求强大,否则就会被压制甚至被毁灭。

这时就构成了一对矛盾:为了自体的强大,就得留住自己的恨意,并学习在关系中去表达,然后去击败别人,而不是被击败。可通过表达恨意增强自己时,就会觉得自己“坏”,并惧怕破坏甚至毁灭关系或客体,因而会倾向于压制恨意。这一对矛盾从逻辑上讲,会分化出四种人。

有力量的好人、缺乏力量的好人、有力量的坏人和缺乏力量的坏人。

但当关系中的恨意太多时,还可能会催生出两种人:缺乏力量的好人和有力量的坏人。很多中国式好人,实际上就是缺乏力量的好人。

我们一直被倡导做好人,然而看中国历史的话,你会发现,有一些有力量的、活在全能自恋中的坏人,却创造了历史,经典的人物如刘邦、朱元璋等。

当关系中的爱意占了主导时,事情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力量的好人,就会涌现。并且,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爱意其实是恨意的转化,恨意是爱而不能。

所以所谓的爱意占主导,我认为实际上就是生命力可以在关系中充分展现,当生命力能在自体和客体之间被容纳、被看见并建立连接时,这就是爱意。

不要惧怕表达生命力,不要惧怕表达恨意,关键是不要把恨意变成破坏行为,这样孤独失连的恨意就是黑色生命力,就可以因为被容纳,而转化成热情、创造力,也就是白色生命力。

我们用这些观点来看看一则新闻事件。一位在读博士生,因为无法忍受导师的“奴役”,投河自尽。这是一件严重双输的事件:这位博士的自杀,太可惜了。他的导师也遭到了惩罚,首先是互联网上的攻击,接着学校也暂停了她招收研究生的资格。

根据新闻中提供的一些信息,我们会发现,这位博士常常需要为导师干活儿,其中包括,周末去导师家打扫卫生、装窗帘,平时打扫办公室卫生、为导师拎包、拿水,去机场接送机,陪导师逛超市、擦车,给导师熟人家的孩子做家教,陪导师应酬等……这些琐事严重侵占了这位博士生的时间,让他做不好基本的科研和论文写作,最终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想跟你说的是这位博士,从他的微信记录中可以看到,他觉得这是对她的压迫,即使这样她也没做什么,可以说,她是一个过于善良软弱和没办法的孩子(书读的太多引发的社交疲软)。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所谓的善良没有一点办法转化矛盾也是不行的。

如果并非是出于善良,而是因为自体的虚弱,不敢去抗争,甚至还有可能因为把软弱当成善良,进而失去了抗争的意识。

我甚至还可以推测,如果没有充分意识到巨大的恨意,结果这份恨意就很可能转过来攻击自己,导致更为严重的结果一一自杀。

你以为的善良,可能是软弱;你以为的恨意,可能是力量。如果我们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也许就可以在现实中表达自己的恨意,开始去做 “ 坏人 ” ,并不断锤炼自己的战斗能力,从而逐渐能掌握自己的力量,最终这份力量不会导致破坏,而是导向保护自己、伸展自己,并会促进关系中的连接。

特别是当面对“剥削者”时,你能表达恨意,能捍卫自己的边界时,常常会获得对方的尊重,最终会促进你们的关系。

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经历,你本来担心自己的攻击会破坏关系,没想到酣畅表达了攻击后,反而赢得了对方的尊重。

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不打不相识。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意识到作为一个你以为的好人,你心中很可能就有你难以面对的恨意。

总结:自体的强大与虚弱是一个维度,维度顶端是全能自恋,并伴随着毁灭欲;维度底端是彻底无助感;中间部分,是等级不同的自体强弱感。

如果恨占了主导,自体的强大与虚弱就非常重要。爱占主导的关系,自体的强大与虚弱就不那么重要,孤独失连的恨意可以因为被容纳、被看见并建立连接而转化成爱意。

在现实中表达恨意,同时不把恨意变成破坏行为,不断锤炼战斗力,从而掌握力量,最终导向保护、伸展自己,并促进关系中的连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书名异类的天赋作者(英)凯文·达顿(Kevin Dutton)译者金九菊 / 程亚克豆瓣http://douban...
    xuwensheng阅读 6,567评论 0 9
  • 语言与精神分析 四川大学哲学系 霍大同 第一讲 1999年3月1日 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题目,我准备讲的课的题目是“...
    团的花园阅读 5,545评论 0 19
  • “叔,我们想麻烦你照顾琦琦。我跟琦琦他妈过几天就要回城里打工了,琦琦这样我们也不能带他到城里去,他奶奶这也不在了。...
    袖乾阅读 460评论 2 2
  • 十年前网络上的这么一个段子(估计现在还在飘,至少两年前我还作为培训小故事讲过),作为一个食品与洗涤用品行业世界50...
    jcssg阅读 1,542评论 0 2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婚色变,总是觉得一个人活着都累,两个人还不疯掉。房子,车子,孩子,没有一样让人省心的。呵呵!结婚...
    睡觉会上瘾阅读 17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