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网络上的这么一个段子(估计现在还在飘,至少两年前我还作为培训小故事讲过),作为一个食品与洗涤用品行业世界500强企业的联合利华(特别强调,联合利华估计只是因为有名而特地被段子拿出来作为大公司代表)在制造香皂的生产线上发现会有没有香皂的空盒子从流水线上流入包装箱,造成客户投诉,于是为此成立一个项目组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一系列分析并请来专业人员(据说由博士后带队)对流水线进行改造,在最后一段流水线增加了一个称重装置,能自动将重量超出设定公差的包装盒剥离流水线。
同时,另一个做肥皂的中国乡镇企业也发生了同样的问题,私人老板立马命令生产线班长解决此问题。那位班长在生产线转了半天后,找来一台电扇,调整了一下距离流水线的距离,风扇的风正好可以将空盒子吹下来。
这个段子特别吸引眼球。同样的问题,两种解决方式,结果大相径庭。那么究竟这个问题孰对孰错呢?乡镇企业随机应变,以很小的成本解决眼前的突出问题,占了更多一些的赞扬:小智慧解决大问题。对比两种解决“空盒子”问题的思路,乡镇企业的思路减少了不必要的办事程序,杜绝把简单事情复杂化,提高办事效率,是一股崇尚节约的清风。更有甚者得出更进一步的推论:博士后研究技术有时连民工都不如。
做现场管理,一般要强调三现原则,现物现实我们现在是没办法做的了,在这里我们就复现一下现场:我们参考分享在网络上的联合利华香皂的包装过程:产品定向→入槽→推入包装盒→一次分拣剔除→盒包装完成→传动带第二次剔除→定量槽分拣→计数装箱→封箱口。如果出现风扇的剔除过程,肯定是集中在盒包装完成之后到装箱之前进行排除的了,但是:自动化流水线的现场管理能容忍可能出现的空盒乱飞的情况吗?风扇的有效率是否能够确保?飞回原位置或者只是改变位置角度对后续生产是否有影响?这些种种不能预知的后果,对于一家闻名于全球的大企业,是很难无法接受的。剔除空盒产品除了风扇之外肯定有其他办法。
也的确有其他办法。我在中国专利公布公告上能检索到《香皂空盒次品检测及剔除系统》的实用新型专利,香皂盒在传送带上随传送带运动,通过对重量差异对传送带的影响确保空盒产品剔除。这么看来,联合利华的工作有道理,他立足长远,经过研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化且可靠的解决方案,既可以解决目前问题,也可以集成到系统中,解决以后遇到的类似问题。比如其他任何产品的空包装问题等等。
但是,如果对于乡镇企业来说,他们的香皂售价低廉,量又不是很大,因此假如在生产线上增加几十万元投入,很难在销售过程中靠上量而摊簿成本。所以企业主不可能接受这一方案。因此,对于联合利华来说,博士们采用的这一高端解决方案是适合他们的生产线的,而对于乡镇企业来说,拿风扇吹再请一堆小工清理这样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也是最适合他们的。
综上,在日常的精益改善活动中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我们究竟是应该采用简单快速的解决办法逐个解决,还是需要系统分析整体解决,都得基于实际产品的需求与公司现状进行分析再采取对应的行动。对于上面例子的两类企业来说,各自所采取的解决方案应该都是对他们本身都是最佳的。
我们在实施精益改善的过程中,不应该对某种方案的进行简单否定,而应该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解决方案,更不能教条照搬别人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