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自己喜欢写想写的字随时都可以写,但二美的推荐话题只有这一个月才有,是稀有品要珍惜,所以,我这周会按照二美的推荐话题交作业。
《晚清双记》放在床头已一月有余,有时睡前会读一两页,但更多的时候是抱着手机入眠。书,摆在那里做个样子,以慰自己想读书的心思。
感谢二美,我终于下决心本周要读完这本书。
《晚清双记》收录的是《浮生六记》和《老残游记》两部小说,前者是晚清闲适小说的典范,后者是近代谴责小说的翘楚。
今天我主要介绍的是《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苏州人,生于公元1736年,卒年无考。此书最为人称道的是书中弥漫的闲适之趣。书中的主人——两位极平常的雅人,他们与几位友人过着恬淡自适的生活,或涉足溪水,或忘情山林,文酒诗会,在平淡中蕴涵闲适、艺术化的趣味,保持着一种亲近自然的生命状态,使平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就如书中的女主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这种生活,才是宇宙间最美丽的东西。
后人常常惊叹于书中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自然天成的文章结构。这大概应了一句古语:求之不必得,不求可自得。
著名学者俞伯平先生评《浮生六记》,“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竟似无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我还只看到卷三,不敢妄语,只觉书中字字玑珠,读来爽口,回味无穷。
作者惜墨如金,用字精练准确,令人叹服。写夏夜乘凉,“浴罢则凉鞋蕉扇,或坐或卧,听邻老谈因果报应事。三鼓归卧,周体清凉,几不知身居城市矣。”
写中秋赏月,“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真是神仙眷侣的生活啊!
后来男主因生活落魄,被逼风雪日赶路讨债,路途中的困顿饥寒,只言片语即淋漓尽致。
“及登舟,江风如箭,四肢发战。”一句“江风如箭”,就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反正我只会用“饥寒交迫”“冻得瑟瑟发抖”之类的语句。
“至靖,暮烟四合矣。”是写景,但又何尝不是自身凄凉情境的写照?
这样的字句,满篇俯首捡拾不尽。
再说说书中的女主,林语堂评,“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芸俏皮可爱,“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生而聪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不仅如此,芸还“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
手之灵巧,无论什么到她手中即化腐朽为神奇。
拣苔石叠盆山;破书残画粘补成幅,美其名曰“弃馀集赏”;择顽石种白萍,植茑萝,如微观蓬莱岛;觅螳螂蝉蝶做出昆虫标本,系在案头瓶花之间;取藤本香草作“活花屏”,透风蔽日,纡回曲折;自置梅花盒,如菜装于花瓣中;用旧竹竿做帘栏,遮拦饰观等等,各种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发生在古代这个女子身上,真是令人赞叹称奇。
书中男女主人情投意合,相挽登舟,相扶下亭,倚窗对酌,席地烹茗。为求来世还做夫妻,寻名家绘了一幅月老的画像,“悬之内室,每逢朔望,余夫妇必焚香拜祷。”
但“恩爱夫妻不到头”,卷三即写到因家庭变故,骨肉分离,芸忧思积虑,旧病复发,终“一灵缥缈,竟尔长逝!”
读到此处,我的泪也不禁潺潺而下,与“寸心欲碎”的男主同感失去爱人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