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诗三百,最好是《东山》,既肯定其思想情感传达之丰,当然也欣赏它的表现手法之妙。《诗经别裁》中这样评价《东山》:“它如此真切细微地属于每一个人,又如此博大宽厚地属于每一个人”。
的确,《东山》恐怕也是《风》诗一百六十首中最少争议的一篇,诗的时代背景与上篇《鸱鸮》一样,即周朝建立后不久,周武王病死,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掌管政事,而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不满。公元前1042年,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乘机勾结管叔、蔡叔,并联合东夷诸部落发动了叛乱。周公带兵东征,打了三年仗,平定了叛乱,稳住了周朝的统治。三年之后,凯旋而返。
《豳风·东山》以一名战士的口吻记录了征人在回乡途中的回忆和想像: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
町疃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全诗四章,每章前两句相同,都是“我俎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开门见山、直赋其事,一开头就把主人公安置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即“冒雨回家”的归途之中。
“我徂东山”是指离家之远,“慆慆不归”是指离家之久。“我来自东,零雨其蒙”,这里写景布情,情景交融,这样的写法是一个创举。“零雨其蒙”,是写归家时天空中细雨霏霏,让人不禁想到《小雅·采薇》中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情绪,使人如临其境,也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凄美感人的基调。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诗人开篇便诉说自己远征东山,遥无归期,久久不回。戍驻至今,细雨纷飞,绵绵不止,零雨其濛。这样的开篇就足以为后世所见者叹服。这雨也贯穿了全篇,雨中走在回乡的路上,雨中回忆三年前的情景,诗人愁肠百转,浓浓思念尽被这细雨打湿。
东山:诗中军士远戍之地。相传本诗和周公伐奄有关,东山当在奄国(今山东省曲阜县境)境内。慆慆:久。濛:微雨貌。悲:思念。行:读为“衡”,就是横。横枚等于说衔枚。古人行军袭击敌人时,用一根筷子似的东西横衔在嘴里以防止出声,叫做衔枚。以上两句是设想回家后换上贫民服装,不再从事征战。
蜎蜎(yuān):蚕蠋屈曲之貌。蠋(zhú):桑树间野生的蚕。烝(zhēng):久。敦:团。这句连下句是说在车下独宿,身体蜷曲成一团。上文“蜎蜎者蠋”两句以蠋和人对照,独宿者蜷曲的形状像蠋,但蠋在桑间是得其所,人在野地露宿是不得其所。
打我远征到东山,一别家乡好几年。今儿打从东方来,毛毛雨儿尽缠绵。听得将要离东方,心儿西飞奔家乡。家常衣裳缝一件,从此不再把兵当。山蚕屈曲树上爬,桑树地里久住家。人儿团团独自睡,独自睡在车儿下。
诗人期盼和平与安定。战事结束后,梦寐以求的回家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脱下战袍,换上平常衣裳,踏上归乡之路。这条路如此之远,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满满装载三年的思念;这条路又如此之短,如此之近,近得可以窥见所有的故乡风物,久别重逢的快乐也好像伸手可触。
蚕蠋屈曲着身子,在桑林间长久而自然地生活着。我倦成一团,独睡兵车之下难以入眠。此处对比,使作者更是心生向往,愿如小虫子一样自由而超然于外。
行军苦,戍边苦,归途风餐露宿,归家亦苦。如果可以没有战事,诗人多么愿意做那山间一只蚕,或林间一只鸟,哪怕是燕雀也好,可以无拘无束,与亲人相伴……这里暗指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离别的伤痛,对自然安宁生活的憧憬。
第二章写诗人想像设想自己离家后,园庐荒废的情形。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
町疃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果臝(luǒ):葫芦科植物,瓜蒌。施(yì):移。植物蔓延到檐上是无人剪伐的荒凉景象。伊威:今名土鳖,常在潮湿的地方。蠨蛸(xiāoshāo):虫名,蜘蛛类,长脚。以上两句是室内经常无人打扫的景象。町畽(tīngtuǎn):平地被兽蹄所践踏处。鹿场:鹿经行的途径。熠燿:光明貌。宵行:燐火。以上两句写宅外荒凉景象。
打我远征到东山,一别家乡好几年。今儿打从东方来,毛毛雨儿尽缠绵。栝楼藤长子儿大,子儿结在房檐下。土鳖儿屋里来跑马,蟢蛛儿做网拦门挂。场上鹿迹深又浅,燐火来去光闪闪。家园荒凉怕不怕?越是荒凉越牵挂。
此情此景,正应了李觏那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诗人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瓜蒌肆意生长,藤蔓覆盖屋檐。土鳖屋里四处爬,蜘蛛筑网锁往了门,宅旁田地成鹿苑,燐火闪闪,家园荒芜,荒凉之景触目惊心,这么凄惨,这么恐怖,难道不可怕吗?“不可畏也?伊可怀也。”那是他的家乡啊,他还是想念着它。
第三章写诗人想像着妻子的孤苦生活以及对自己的思念之情: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鹳(guàn):鸟名。垤(dié):小土堆。聿:将。瓜苦:匏(páo)瓜。古人结婚行合卺(jǐn)之礼,就是以一匏分作两瓢,夫妇各执一瓢盛酒漱口,这诗“瓜苦”似指合卺的匏。
打我远征到东山,一别家乡好几年。今儿打从东方来,毛毛雨儿尽缠绵。鹳鸟土丘放声鸣,妻在房中唉声叹。打扫屋子堵鼠洞,只盼我能把家还。瓠瓜长得大又圆,堆在柴上无人管。自我离家,已有三年。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诗人想像着此刻家乡的鹳鸟正在土堆上鸣叫,妻子触景生情,思念丈夫连声叹息。她一边洒水清扫,一边堵塞鼠洞,等待着丈夫及早归来。
本是诗人在思念妻子,却写对方正思念着自己,这同《陟岵》一诗的写法相同,使思念加倍。诗中特别提到瓠瓜(葫芦),是古代的婚俗中常用的,剖瓠为瓢,夫妇彼此各执一瓢,盛酒漱口以成礼。家有将婚之人,必于房前屋后点种瓠瓜,以备当用。
妻子看到了栗柴上面的匏瓜,思绪万千,那曾是三年前婚礼上的见证,三年来,她时时刻刻也在思念着丈夫,望眼欲穿,相思入梦……“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人彼此的思念似乎已经相通,妻子仿佛已感应到丈夫的归来。
第四章写征人回忆新婚时的欢乐及渴望与妻重逢的急切心情: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仓庚:黄莺。皇:黄白色。驳:赤白色。亲:指妻子的母亲。结缡:将佩巾结在带上。古俗嫁女时母为女结缡。九十其仪:仪注之繁。嘉:美。旧:犹“久”。以上二句言“之子”新嫁来的时候很好,隔了三年不晓得怎样了。
雨仍在下,诗人的思念飞到了三年前那个美好的日子:黄莺比翅齐飞,羽毛鲜艳耀眼。回想当年妻嫁时,黄马花马驾车辕,岳母训诫叮嘱妻子,并亲自为她挽结佩巾。反复把做媳妇的规矩叮咛又叮咛、嘱咐又嘱咐。那是多么盛大、庄重、美好的婚礼啊!
但是,新婚之后即是分别。“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意思是新婚之时多美好,久别能否如初欢?三年不见,该有多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妻子新婚时是很美很好的,而现在过了三年了,再次重逢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诗到这里戛然而止,结束在一个不定的情景之中。
整首诗的想像是奇特的,诗人本来归家心切,可是实际上却还没有到家,他想象家园的残破,设想妻子在家叹气地扫舍塞洞,回想当年新婚时的热闹场面……情景交融、真致细腻、耐人寻味,诗人的写作艺术手法之高超令人叹服!
最打动人心的还是思之切、情之真,三年的思念汇成回忆之河,长长的回乡路写满了对战事的痛恨和对安居乐业的向往,无论是战死沙场还是凯旋而归,都是对老百姓的极大伤害,元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写道: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改朝换代时遭殃受苦的都是老百姓啊,想那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遥想秦之阿房,汉之未央,当年鸿篇巨制,弥山纵谷,可如今片瓦无存,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本文来自公众号: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作者:沉默,诗书音画,自由之心,诗意栖居。欢迎和沉默一起诵读经典,行之,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