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从我们睁开眼,甚至睡觉,一直在工作,掌管着全身各种感官的运行,最主要的功能会看会行动,但它却不擅长思考。思考相对视觉来说是缓慢的,视觉是即时的,所见即所得;思考是费力的,需要集中精力;思考还不确定,思考的结果有对有错,或者干脆没有结果。这就好比阅读,我们宁可重复的一看再看,也不想深入思考一遍。谁让思考那么费时,费力还不讨好!我们的大脑是不天生就不喜欢思考呢?不是的!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本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虽然是写给教师的,但其中的观点对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会有所启发:
一.人生来就有好奇心,只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
大脑是如何思考的呢?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让思考变得容易一些。比如我们要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已知底是10厘米,高是2厘米.求它的面积?此时,已知信息进入我们的工作记忆区,也就是意识和思考区域,我们还得从长期记忆仓库调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计算步骤,一同进入工作记忆,得出结果。这就是一个完整地思考过程。一个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只要他背会三角形面积公式,就能轻松算出答案。同样这道题,如果增加难度,不明确给出高或者底是多少,而是给出一些条件让你自己得出高或者底,再求面积,那么工作记忆一下就会变得忙乱了,空间开始拥挤了,此时,对弈一个小学生就不那么轻松了,就容易放弃,不愿意思考了。只有问题的难度适中,既不能简单,也不要太难,稍微有点点难度,大脑才会喜欢思考,享受那种成功解决困难带来的愉悦感,成就感。
成功思考取决于四个方面:环境中的信息,长期记忆中的事实,长期记忆中的步骤,以及工作记忆中的空间大小。缺少任何一方面思考都可能失败。
思考:如何通过阅读持续地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愉悦感?设定一些自己认知能力范围稍高的问题,带着问题读书,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
成功思考中,长期记忆中的知识多寡是至关重要的,大量的背景知识是怎样帮助我们思考的?
二.事实性知识要先于技能
思考是以新的方式组合信息。信息来自于长期记忆或者来自于环境。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网络很发达,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知识,用的时候,即时搜索就好,不必非得储存在大脑中。但是作者从三方面阐述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必不可少
你肯定体会过,有时候,我们阅读一段内容,每个字都认识,但是就是很难绕过弯不能一下子搞清楚说什么。这种情况就是新的知识点太多了,而我们工作记忆空间有限,所以不能同时处理得过来。有点“内存”不够,死机了的感觉。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长期记忆中的相关背景知识足够多,就能通过组合合并信息帮我们释放一些工作记忆的空间,从而能更好更快的理解内容。
合并只有在你的长期记忆中拥有合适的事实性知识才起作用。合并是根据意义将分散的信息组合成片段,我们只有知道FBI是什么之后,才会想到把F ,B ,I 三个字母合并一起。同样,一段有关围棋的阅读理解,我们如果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懂一些基本的围棋知识,那么做起来,就能快速的把上下文合并,甚至几句话整合一起,比如讲双杀的概念,如果你正好懂,那么瞟一眼,就知道说什么,理解起来不就轻松容易。
背景知识对于认知能力的必要性
面对同样简单的食材,一个烹饪专家也能很快做出别开生面的美食,而一个新手就无从下手。这正是因为专家拥有足够的相关背景知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在做记忆检索,所以,知道的越多,学得更多。
事实性知识可以增强记忆
大家都知道,我们对有意义的事情记得更牢。因此,大脑里存储的事实性知识越多,我们才有可能用已有的相关联的事实来解释新知识,达到融会贯通,记忆深刻。
思考:我们该记住什么样的事实性知识?作者从认知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给出两种:
a.对于阅读来说,学生必须了解作者假定你已知而省略掉的信息.
b.关于核心课程,学生必须学会反复出现的概念。
有没有好的方法记住事实性知识呢?
三.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工作记忆区是个思考平台,进入到这里的信息,是我们想要关注想要思考的内容,有可能被存入长期记忆,而长期记忆中的知识也会来到工作记忆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此处的信息。实验得出:我们既不是记住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是记住想要记住的东西,而是记住常常思考的东西。你想什么就会记住什么。
如果我们更多关注事物的外观或者声音,思考这些,那么我们记住的就是事物的外观或者声音。一般来说,学习中,我们被教的大都是事物的意义,联系意义记住事物。
那么如何更好的思考意义呢?
这是写给教师的,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内容,其中提出一个故事结构的备课方法应用,利用故事结构中的4C原则(因果关系,冲突,多样性和个性)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内容的 意义。一个好的问题也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关键,一般想要教授的内容是答案,直接灌输答案会让人觉得很无聊,但要是知道问题,答案就变得有意思了。
另外一种情况,学习的内容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背单词,面对一个新领域的知识更是如此,无法用原有知识赋予意义。记住这些无意义的内容就得靠一些记忆技巧了。如记忆宫殿法,编口诀,首字母缩写法,首字母联想法,唱歌法等等,找适合自己的方法长练长用。
思考:想要记住什么,就去思考内容的意义;想要别人记住什么,可以通过故事结构法引导他人思考内容的意义;慎用探索性学习,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偏离想要学习的内容,去关注别的东西了,而在能产生即时反馈的环境中,探索式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大胆使用助记术有助于先记忆再理解的知识;带着问题思考学习的内容。总之,思考内容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更多的事实性知识。
如果不理解意义该怎么办呢?第四个原理为我们揭晓答案。
四.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理解新的事物,大多数知识是具象的。
抽象概念往往难以理解。面对这种难以理解的事物,最好的方法是类比和比喻。说到底,理解还是一种记忆,想要理解新知识,还是得依靠我们长期记忆中的背景知识,通过已知的知识以类比的方式来解释新的内容,为新的内容赋予相关意义。类比或比喻好用之处就是能把抽象的概念给具象化了,这种具象化一定要是常见的,这样才体现出意义,帮助我们理解。如果用一个不常见的概念具象出的例子来类比一个新的概念,由于不常见,照样还是不能理解。
理解新的概念就是让正确的已有的概念进入工作记忆,并重新加以组合合并或者比较。虽然如此,即使我们懂了这个概念,也许也仅仅是表面知识,更不能灵活应用。只有掌握了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才是真正的掌握了这个概念,深层知识表示理解所有事情,包括抽象的概念和实际的例子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此这样透彻了解一个概念,才能做到知识迁移,将学的知识用到新问题上。
思考:面对一个抽象的新概念,找到实例,进行比较;深层知识来之不易,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得,有的深层知识也许需要好几年才能悟透。
思考训练以及使用抽象概念对于能够应用它至关重要。接下来说明训练的重要性。
五.没有充分的练习,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
如果你想获得能力或者提高能力,都必须要练习。
练习有三个好处:
加强基础技能。回想学习系鞋带的过程。一开始它需要全身关注,占用了工作记忆的所有空间,随着练习越来越熟,你可以不假思索地系鞋带了。只有通过练习,才能让系鞋带的过程变得自动化了,学习同理,只有一些基本的步骤变得自动化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才能提升一个层次。
防止遗忘。练习使得我们记忆更长久,间隔重复练习效果最好。
改善迁移。练习能让深层结构付出水面有助于知识迁移。
工作记忆的有限空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瓶颈。我们没有办法扩容工作记忆的空间,但是一可以通过增加事实性知识以便合并压缩信息来释放工作记忆空间;二让工作记忆中操纵信息的过程更有效率。以此2种方法改善工作记忆的局限性。
自动化需要很多练习,聪明的办法是既分散练习的时间,又分散练习的环境。尽量多设计有创意的方法来练习最关键的技巧。
我们该做什么才能像专家一样思考呢?
六.学习早期的认知能力和晚期的截然不同
不是说我们知道了专家思考的秘诀,我们拿来就能和专家一样思考了。专家起初的思考方式也是像初学者一样,没有人能通过不练习就达到大师的水平。正是多年的练习导致了他们的思考方式发生了变化。
只有通过长期积累储存更多的背景知识,才能像专家一样轻而易举地理解抽象概念,看清问题的本质,思考功能上的联系,看到深层结构,这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也是专家厉害的地方。
另外从新手到专家是经过大量练习的,不断练习,才能像专家一样,好多思考的过程和常用的步骤完全自动化了。想想都挺激动的。
新手不能像专家一样思考只因少了2点:长期积累的大量背景知识;长期练习而成的自动化了的思考过程和一些基础步骤。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思考:大师一般都是通过10年的积累和持续不断的练习才成为大师的,不要想着走捷径。
剩下三个认知原理都是针对教师的了,此处不再详述了。如果作为老师,大力推荐阅读,很有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