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看过《撒哈拉的故事》的人都会爱上三毛,反正我是。
记得第一次听三毛的名字是在很多年以前,那时我浅薄地将她与《三毛流浪记》的主人公联系在一块,毕竟这是个特殊到听了就不会忘记的名字。
或许很多人对三毛的痴迷都只停留在高中以前,就好比有人说,工作以后再也读不了《月亮与六便士》。我大概能理解那是种怎样的哀愁与不得已,但我依然相信,只要读过三毛文字的人,一定都在心中留有一个特殊的位置,那里被浪漫、洒脱与自由所填满,即使这些并非三毛的全部。
跟大多数热爱三毛的人一样,在看完撒哈拉之后,我心中也藏起了一个流浪梦(又或许它原本就深植于我心中而不自知),我也幻想有一天能够去到那一方神奇的土地。我想要穿一袭白衣浪荡在漫天黄沙中,我想要遇见那群朴实又愚昧的撒哈拉威人,我想要在沙漠飙车,我想要体验连洗澡喝水都变得奢侈的沙漠苦旅。
而这光是想象就让我兴奋难耐的一切,又都抵不过三毛与荷西的爱情带给我的感动。多少次我问自己,荷西为什么会爱上三毛,三毛可是浪子啊。可当我发现自己竟也在无形之中被三毛迷得神魂颠倒之时,我便停止了发问。
我甚至清楚地记得爱上三毛的那几个时间点——在她穿着蓝色棉裙,在凉帽上插把香菜就蹦跶着去结婚的时候,在她死死守着几块讨来的棺材木生怕被偷了去的时候,在她明明讨厌麻烦却拗不过良善帮助了一个个撒哈拉威人的时候,在她身处荒凉戈壁却依然将陋室倒腾成宫殿的时候。大概就是这种无论面对如何窘迫的境地,依然坚持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的脾性,让荷西甘愿为她不顾一切。
但在我看来,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也并非一开始就称得上旗鼓相当。毕竟无论怎么看,三毛都要比荷西离经叛道得多。这一份爱情的最初,大抵只是荷西的一见钟情,以及三毛的我行我素。
所以在三毛感受到撒哈拉带给她前世的乡愁之后,她毅然决定去往沙漠,当时她的计划里并没有荷西。而荷西在知晓以后什么也没说,默默地收拾了行李先她一步在沙漠找到份工作,以便三毛去非洲之时可以照顾她。就像三毛说的,荷西把所有别人眼中疯狂的事情都看作是理所当然,他心甘情愿陪着三毛去流浪,或许就是这一份深情,让三毛甘愿做他的妻子。
然后在撒哈拉,经过点滴相处与战火的洗礼之后,三毛终于意识到自己有多么爱大胡子荷西。或许一开始是荷西为了三毛而来,可是最后三毛却为了荷西留在了撒哈拉。在那一刻,我愿意相信,荷西一定是懂三毛的,懂她那颗漂泊的心,也懂她那渴求安定的魂。又或许,每一个喜欢流浪的人其实都藏着一颗孤独的心,她们到处流浪,不是为了来自异乡的温暖与感动,而是为了寻找一个能让她不再离开的人。三毛找到了荷西,所以她停留下来,在沙漠安一个家。就像那句“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其实爱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并不重要。对荷西而言,他对三毛是从一而终的包容、理解与宠溺,所以三毛去哪他就去哪,哪怕是戈壁荒漠。而对三毛而言,她对荷西从一开始的纯粹感动到最后死心塌地的依赖,只要结果是好的,晚一点又有什么关系。
我真正在意的部分是,流浪或许本是件始于孤独而终于爱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