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每天坚持健身运动,身材体重却没发生质的变化;
明明每天坚持学习英语,用的时候还是张口结舌;
明明一年读了几十本书,还是经常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错觉;
明明工作好些年,能力却还是没有突飞猛进;
明明...... 明明......明明.......
看到这,你想不想问,明明是谁啊?明明怎么这么笨啊!明明跟我有什么关系啊?说这么多明明,想表达的就是,明明其实无处不在,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生活工作周围有很多这样的明明,或许猛地一发现,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呢!如果你不是明明,请留下你的联系方式,给自己一个被他人膜拜的机会,想知道他人会是谁?好吧,这个他人就是我,因为我竟然发现我不是一个明明,而是所有明明的集合,怎么办,先让我默默的哭一会....
OK,哭完了,面对事实,面对自我,发现明明就是人们口中传说的低水平勤奋者,虽然我在第一次碰到这个词的时候就极力排斥,不愿面对,可这恰恰说明了我内心深处清楚知道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而所谓低水平勤奋者,就是看似每天很努力,每天忙忙碌碌,却始终一无所成的人,这种人的存在往往使人们禁不住怀疑“努力”的可靠。但以我自身经历来看,自己实际上很多时候并不努力,只是做出了努力的样子,或者显得比较努力而已。明明做了却没有得到期望的结果,于是乎给自己找来一个挡箭牌,叫做瓶颈。这样就说的通了,做了那么多没长进是遇到了瓶颈,等度过瓶颈期就好了,那怎么跨过瓶颈,什么时候才能跨过呢,并不知道,也不去想。
瓶颈真实存在,但对于低水平勤奋者,是否真的遇到了瓶颈有待自我考量。低水平勤奋者花费了大量时间让自己忙忙碌碌,但效率很差,根源在于,他们其实只做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难度的工作,可忽略了一个事实:往往真正重要的一部分恰恰是困难的那一部分,因为重要而困难, 也因为困难而重要么。就像李宗盛在他的歌《你就像个孩子》里唱的:
“工作是容易的 赚钱是困难的
恋爱是容易的 成家是困难的
相爱是容易的 相处是困难的
决定是容易的 可是等待是苦难的
......”
我们中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想尽力做到最好,无论是关于工作,家庭,学业或者其他,在自己最在意的事情上,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已经尽全力了,也没能做得更好,尽管花了很多时间在上面,也很努力的做事情,但并没有提高,莫名地就陷入了低水平勤奋的怪圈,这是很普遍的现象,那关于为何如此,看了一个TED演讲《如何做的更好》,演讲者Eduardo Brice分享了关于此现象深刻的见解。
他说他从最高效的人以及最高效的团队身上学到,无论在什么领域,他们都刻意让自己的生活在两个区域交替:学习区 (the learning zone)和 执行区(the performance zone)。
学习区是当我们的目标是改善自己时,便会做一些改动以改进目标,把精力集中在我们还没有掌握的地方,也就意味着我们得期待着自己犯错误,这样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这和我们处于执行区做的事情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尽自己所能做些什么时,就去执行,我们就得专注于自己已经掌控的领域,尽量减少失误。
这两者都应该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很明确的是,无论我们身处哪一块区域,制定目标,集中精力,以及满怀希望,都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执行和提高,执行区可以最大化我们的即时性能,但学习区可以使我们成长,以及未来的表现最大化,尽管我们努力工作,但依然没有太大改善的原因,就是我们还是偏重于将大量的时间花在执行区这一块,这就阻碍了我们的成长,更讽刺的是,从长远看来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表现。
那么学习区是什么样的呢?Eduardo Brice举了个例子:
德摩斯蒂尼,一名政治领袖,也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演说家和律师,成为一名伟人的他,并没有将全部时间都用在演说家和律师这两块,这两块也就是他的执行区,反而他为了提高自己参与了很多事情。当然,他也学习了很多,他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法律和哲学,但他同时发现,当一名律师也要涉及到信服于他人,所以他对演讲以及表演也做了一定的研究。他会无意识地耸肩,为了避免这个怪毛病,他会对着镜子练习演讲,他在天花板上挂了一把剑,这样一来,他只要一耸肩,就会感到疼痛;为了避免演讲时咬字不清,他演讲时会在嘴里放些石头;他建造了一个地下室,以防自己练习时收到干扰,也可以不打扰到他人;要是法庭人声嘈杂的话,他也会去海边练习,放声徜徉在咆哮的海浪之上,他处于学习区做的事情,和他在法庭上也就是执行区,所做之事截然不同,在学习区时他的行为被安德斯 埃里克森博士称之为刻意练习,这就包含了将能力拆分成构成的技能,从而明确提高我们正在努力的次级技能,比如不要耸肩,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我们安全区以外的高水平挑战上,而不是我们平时就会做的事情上,然后通过不停地反馈与调整,以及有着娴熟之人的指导,因为那些为了提升自己而做事是有着领域特殊性的,并且伟大的老师,教练会知道哪些可以去做,也可以给出权威性的反馈。
在学习区这种类型的实践,是会得到实质性的改善的,而不只是把时间花在行动上。
举个例子,调查研究显示在入职工作最初的那几年后,表现通常是平稳的,在教学,全科医学,护理学以及其他领域中都得到了证实,因为一旦我们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好了,完全可以胜任了,我们就不再会花时间在学习区了,我们会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工作上,放在行动上,结果就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改善方法,但那些继续将时间花在学习区的人,总是能够继续得到提高的,顶尖的销售人员每周至少一次做些什么去提高自己的目标,他们通过阅读来拓展自己的知识,向同事或该领域的专家咨询,尝试新策略,征求反馈意见并及时反映,顶尖的棋手们,并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去下棋,也就是他们的执行区,而是去预测那些大师的棋路,然后去分析它们。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坐在电脑前打字,打了很久很久的字,速度却毫无进展,但如果我们每天花上十到二十分钟全身心投入,用比目前所用速度快上10%到20%的速度去打字,我们的速度就会得到提升,尤其是当我们发现自己所犯错误在哪,再去练习打字之后,那就是刻意练习。
在我们生活中的其他地方,或许我们更关心的是,我们努力了,却没有什么提高,因为我们总是处于执行区,但这并不是说执行区没有什么价值,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当你的膝盖需要做手术时,你不会跟医生说,“随便帮我看看,重点看看你不懂的地方”,“别怕出错,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相反我们要找一个给我们感觉医学精湛的医生,希望她的确医术高明。在执行区的时候,我们可以尽全力将事情做到最好, 同时也会很有激励性,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信息,在我们回到学习区的时候,就可以着力专注于我们的下一步,所以高效的方法就是在学习区和执行区之间不断地交替,有目的性的在学习区建立起我们的技能,然后将这些技能应用在执行区里。
这两项不断增加的能力是螺旋形的,我们得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要学习,什么时候该去执行,在我们想要花时间二者兼顾时,我们在学习区花的时间越多,我们能提高的就越多。
那我们如何在学习区花上更多的时间?
首先,我们必须相信,必须明白,我们是可以提高自己的,我们称之为成长型思维模式。
其次,我们必须想要特殊技能方面的提升。有一个目标我们必须得明确,因为这需要时间和努力。
第三,对于如何改善,做些什么去改善,我们必须得有自己的想法,不是像练习吉他时一遍又一遍地演奏歌曲,而是要进行刻意练习。
第四,我们必须得处于低风险的情境下,因为一旦犯了错误,犯错的结果绝不能是灾难性的,或是非常严重的。
表演踩钢丝的人,不会在身下没有网时练习新把戏,一个运动员也不会在锦标赛上首次尝试新的动作,在生活中我们将很多时间用在执行区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所处的环境通常是不确定的,高风险的,我们对他人造成了社会风险,甚至是在一切宗旨为学习的学校里,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觉得要是犯了错误,就会被其他人看不起,所以总是紧张,不冒必要的风险学习,他们潜意识里知道要是犯错了,就会被讨厌,因为老师和家长只想听到正确的答案,拒绝犯错,而不是欢迎大家犯错,当学生得到的回应不多,当所有学生作业都用分数和字母来评判,并且计入最后总成绩,而不是用于练习,犯错,反馈和复习时,学生会把学校当成是他们的执行区。
然后真正的自信是终身不断地去学习,如果我们不再花时间不停地做事,不停地去执行,而是花更多时间去探索,去询问,去倾听,去尝试,去沉思,去努力,去改变自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去努力地改善自己,如果我们弄清楚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队友我们何时想要学习,何时想要执行,这样我们的努力就变得更为重要,我们就能源源不断地提高,还会不断地突破自己。
总之,对于想要做的更好而非碌碌无为的我们,时刻谨记,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