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旁听成名的文学大师
柳哲
夏日周末,独坐书房,拜阅北大“偷听生”出身的北大教授、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的作品集,禁不住感慨万千!我在北大“偷学”,转眼已经二十年,作为一名北大“偷学”的追随者,对沈先生充满敬意,并缅怀不已!
沈先生的文学梦,何曾不是我的文学梦?!他所遭遇的种种困难,我何尝没有一一遇到过?!北大“偷听”的酸甜苦辣,是多么的刻骨铭心!等到有一天,北大“偷听生”,通过顽强拼搏,备历艰辛,也能与沈从文先生一样,破茧而出,化蛹成蝶时,那该是多么的骄傲自豪啊!
作为一名北大旁听生,重温北大“偷学”前辈沈从文的北大往事,又一次让我信心倍增,并感到温暖无比。让我们静下心来,了解沈从文在北大的“偷听”经历,进行一次“电影回放”吧!
1922年的夏天,沈从文从故乡的湘西来到北京求学。1923年秋天,他参加了燕大二年制的国文班的入学考试。由于基础差,面试时,一问三不知,结果得了零分,主考官十分同情他,把2元报考费也破例退还给了他。
从此,沈从文对正式入学死了心。当时,北大实行开放办学的方针,学校的大门,向一切渴望求知的社会人士敞开。旁听生不仅可以自由旁听,甚至可以在北大图书馆博览群书。而北京别的高校,虽然也有旁听生,却有名额的限制,唯独北大对不注册的旁听生,毫无限制。
沈从文曾居住在银闸胡同公寓,是以北京大学红楼为中心,附近几十个大小公寓之一。在这些公寓里,住满了全国各地来北京求学的年轻人。当时北大英文系的陈炜谟,德文系的冯至,哲学系的杨晦,都是学生中的高才生。因缘时会,沈从文也成了北大不注册的旁听生。
沈从文在北大的收获,同时还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文学上的挚友、同好,如冯至、黎锦明、陈翔鹤等,他们互相切磋、交流、激励。沈从文在彼此间的相互熏陶之下,就此走上了文学之路。
当时,沈从文一边时断时续地在北大听课,一面在公寓那间“窄而霉小斋”里,开始无日无夜地伏案写作。
这个“乡下人”,虽温良柔弱在外,却顽强倔强于内。他确信别人能办到的,没有理由认为自己就办不到!他明白自己在通向文学之园的路上,根底极差;又毫无派系可供自己攀援,应比别人要多受些磨难。今天没有希望,只要明天还可望办到,自己就没有中途罢手的理由。但这并没有让求知欲很强的沈从文绝望和气馁,他发现了一条最佳求学捷径——在北京大学旁听,并一如既往地做着他的文学梦。
沈从文不愧为北大那庞大的“旁听大军”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沈从文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主要选取中文系、历史系、日语系等的课程进行旁听。数载的旁听生涯中,他以务实的态度虚心求学,努力汲取知识的宝贵营养,使自己在各方面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日后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沈从文在此间的文学创作并非一帆风顺,这位天才的作家在起步时,也和众多的文学爱好者一样,屡屡遭受退稿的厄运,幸运的是,北大的几位教授慧眼识珠,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郁达夫在当时已经是著名的作家,同时在北大兼任教授。沈从文在创作上屡受挫折之际,给郁达夫写去了一封求助信,向他探寻、求教文学创作的奥秘。令沈从文喜出望外的是,郁达夫竟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亲临沈从文栖身的小屋“窄而霉小斋”。看到沈从文窘迫的生活,郁达夫不但慷慨地资助他衣物、钱,还亲切地邀请沈从文吃饭,席间谆谆指导沈从文的创作。
除郁达夫外,北大的胡适、周作人、辜鸿铭等教授,也都曾在创作与生活等方面,给以沈从文不少的帮助。在北大教授的提携下,沈从文很快结识了徐志摩、闻一多等文学界的名流,从而一步步跨进了文学圈,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只有小学学历的文学青年沈从文,通过在北大的旁听,不懈的努力,在北大诸多教授的无私帮助下,最终成为北大名教授与文学大师,堪称中国文坛与北大校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