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过猛”这个词第一次是从《晓说》里高晓松那里听来的,记得当时讲美国电影,没有大师的年代,获奖的作品都需要靠“用力过猛”来创造,什么血腥暴力、大尺度、同性恋类的体裁。然后身边很多人看过一部电影都喜欢用“烂片”这两个简单的字来概括,具体烂在哪里也说不出来。
今天晚饭后把上期的《罗辑思维》给看完了,由于这次看得是网页版的,无意中就留意到一些评论,看到好几条,大意说罗胖的视频越来越没有看头了,对他有点失望,还有人响应的。同时上周我也听到我身边的朋友说罗胖有点江郎才尽了。我猜想,说这些话的人基本上是有头没尾地“看完了”。他们只习惯了看罗胖以前讲那些较为“肤浅”有趣的料,只偏好于罗胖一些奇葩的思维,甚至只是诙谐幽默的语言,但其实每一期的核心都是最后的那个底牌,因为如果直接抛出来转得弯有点大,大多数人理解不了或接受不了。我觉得这一期从托克维尔的《大革命与旧制度》里,最后给到我们的现实意义非常重要且非常及时,我们大多数人就是这样,一遇到问题脑子都不过一下就想到了政府的无能、腐败,从来不会思考一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否可以解决。
好,这个扯远了,通过这个非常简单且非常小的事情,我们可以发现,身边这样的声音太多了,不会沉下心来仔细审视或品尝,而是以一种高姿态的方式,以几个简单粗暴的字眼一概评之。
就像那句话说的“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一样,有什么样的观众就会有什么样的导演和演员,这是整个社会体系的氛围酿造而成。在这个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浮躁无处不在。整天被一些几何级增长的数字所影响,所激动,而无法静下心来去品味一部文艺作品,哪怕有人用情怀这样的精神来做事也遭到一阵阵的嘲笑,对,因为大部分人在商业的浮躁氛围当中根本体会不到“情怀”俩字。
当整个社会都无法静一点,慢一点的节奏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的时候,所谓的大师也需要靠“用力过猛”来获得眼球,然后才有机会让大家看到他们的“烂片”,而即使有“用力均匀”的大师,恐怕他们的作品也少有人问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