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故生希望心。
希望,是世间最美妙的事,赋予生而为人的意义。
青春不在于年龄,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一个很简单的评判标准正是:总念过去、亦或展望未来。
保有赤子之心,珍视积极进取的奋争之气,这个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而科技的发展打破了苦熬资历的上升路径,互联网的普及极大降低了怀才不遇的悲苦,终有一日“怀才不遇”会变成历史痕迹或是干脆湮灭在词语发展的长河中,任何人都有足够的机会大展拳脚,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少年正在以亘古未有的姿态驭风而行。
我们的父母、长辈经常会淳淳教导:“学会做人,不要出头,不要惹事”,这些教条不能说完全错,却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以及关于“八面玲珑”类似的解答,总之就是埋头做事、不争不抢,更有甚者,还会教一些“中国特色式”的处世之道,美其名曰“高情商”,多少年来一直都是论资排辈,还要尊重前辈,很多曾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在现实的生存压力下逐渐丧失了奋争朝气,虽然年龄尚轻,却周身弥漫迟暮之气,变成了曾经厌恶的样子,更可悲的是还向陈旧妥协,站在了垂垂老矣的一边,以苦口婆心的姿态出现,劝还有梦想的少年们放弃,其实他们不过是--害怕!不停流逝的时光抹平了多彩生命的希望,一眼望见了生命的尽头,自己做不到,所以不希望后来者可以做到,他们看似苦口婆心、甚至是爱的名义下隐藏着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的面目狰狞,因为在尝试着斩断年轻人无限的可能。
如果不敢、不能、不愿提起勇气抗争到底,我们真会变的像他们一样无趣,无趣还心安理得,那岂不是没有希望?!
中国数千年来官本位的传统,最大的不足就是容不得错,所有的立身准则、处世之道都是建立在“不容错”上,人们从大到小对“犯错”讳莫如深,于是很容易形成宁可不做,莫要做错的氛围,时日一久,可不就是暮气沉沉、死寂一片?现如今,科技、知识迭代如此之速的情况下,赶不上节奏就会被淘汰,唯有锐意进取,小步试错、大步前进才有活路。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们可能不成熟,可能很毛躁,阅历不丰、思虑不全,能力也浅、不知进退,随便就可以举出无数的毛病,可年轻就是力量,如春生的嫩芽,虽然弱小,却是生机勃勃,鲜活、孕育着无限的可能性,也意味着无数的希望,令人心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正是有冲天豪气,不可屈于世俗繁杂,不可移于喧嚣重压,永远保有生机凛然的昂扬之意,那么不管年岁几何,境遇如何,皆有旷达条畅的希望。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傲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