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里总是会出现一个重要角色——女巫。不论是黑心皇后、邪恶魔法师,还是心怀恨意的继母,凡是对主角造成致命威胁的就是女巫。
童话故事里为什么总是会出现女巫?
这是因为童话故事不仅是奇异的冒险,它也同时处理亘古不变的一个主题——自我正邪之间的挣扎。
女巫,从何而来?
答案是,来自年幼时孩童对母亲的早期分裂幻想。母亲是凡人,无法永远满足幼童所有需求,幼童为处理这种令人沮丧的状况,于是将母亲分裂为两个精神实体:好的母亲和坏的母亲。后来随着自我意识发展,内化的好妈妈成为自我正面的一部分(“好的我”),内化的坏妈妈成为自我负面的部分(“坏的我”)。童话故事中的女巫正是象征自我负面的部分。
那为什么女巫一定得死?
这是因为童话故事中的女巫,她代表的是自我罪恶部分。所以,童话故事的最终,女巫是一定要死的,而且死得很残酷很彻底的。只有女巫被除掉,她代表的邪恶部分随之消除,儿童才会不再受到自我谴责,自我怀疑的干扰。
一个童话故事就是一次探索自我的旅程。这是一次怎样的旅程呢?
它的典型情节包括四部分:跨越→遭遇→征服→欢庆。
第一阶段:跨越。诱发这一步的通常是某个困境。跨入的世界通常是一口井、一道神秘阶梯或一座黑暗森林等等。这都表示走向未知世界(也可说是潜意识)。
第二阶段:遭遇。在未知的世界里,怪异的幻想开始具体出现:神秘的动物、神奇的物品、善意的帮助者,以及到最后出现的女巫。与女巫的遭遇,通常会包括试炼或“不可能”的任务。女巫是儿童自己内心不好的倾向的投射,儿童在与女巫的对抗中必须直接面对这些特质。所以,遭遇女巫,就是儿童自我认识的行动。
第三阶段:征服。童话故事的意图是洗清读者内心的罪恶与可耻欲望,那么唯有通过极端的净化仪式才能达成。如果故事的心理作用是彻底清除自我中所有坏的部分,就必须让读者确知女巫死亡是彻底完全的。
第四阶段:欢庆。童话故事总是有个快乐结局。这个快乐结局象征的是自我正面力量的获胜。如果经由女巫死亡而消灭的感觉与欲望再度出现,这些童话故事便会再度被重温。
这趟旅途可能令人畏怯,但我们决不放弃,因为我们知道,在旅途的终点,将会遇到我们自己。
——《巫婆一定得死》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