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毕业的时候,闲来无事在网上搜索了前几天比较热门的词汇: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当时本着打发时间的态度,可是没想到后来便中了林奕含的毒。当时没有搜索的时候以为这本书可能和当下的许多畅销书一样,徒有其表,封面花花绿绿格外精美,然而内容却是空空的,如同衣锦披秀的纨绔子弟笑呵呵地伸手要钱。然而我看完了书,看完了林奕含的相关信息后,我却找到了人生中的一位颇为喜欢的作家。林在她的脸书中说她喜欢登记读过的书。兴之所至,我也一遍遍搜刮着记忆,然而将小学时候阅读过的杂书拼凑在一起也不足一百本,而且很多书都是囫囵吞枣的冲下,根本没有尝出滋味来,相比之下,不禁感到一阵羞惭。
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我不过多的涉及林奕含的个人经历来谈论一下这本书。
如果说文章仅仅是对于诱奸女学生的辅导老师进行批判的话,那么仅仅是文章的表面而已。如果这层意思都没有阅读出来的话,那么便是真的是在装聋作哑。按照作者本人的说法,这个仅仅是内层的套子而已。那么外层的套子是什么?
之前林奕含曾经在她的采访视频中提到:艺术它是否可以含有巧言令色的成分?其实林奕含在采访中已经做出了这个命题的进一步解释,如果用林奕含的话来说,就是:
当你在看新闻的时候,如果你看到那些所谓受害者和所谓的加害者,那些很细的对白,那些小旅馆还有小公寓的壁纸花纹,那些腥膻的细节,你铁定是看不下去的,可是今天在这个小说里你却看得下去,为什么?因为你在其中得到了一种审美的快感,有一种痛快,它是既痛且快的,我误用儒家的一句话,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你明知不该看,可是你还是继续看了下去,这个审美的快感就是我今天想要谈的。
而这个美就是通过大量的修辞与文字堆砌起来的。倘若让一个人来看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师在诱奸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那么肯定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是暴行,没有人会认为这个是一个很美的画面,甚至会有人抄起木棍来殴打教师都有可能的。然而据我自己的经验,这本书翻过来调过去的读,确实能够让人感到这本书值得读,这本书里有所谓美的东西,尽管这个美是带着病态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正如林奕含上面的那段话,因为我们在里面得到了一种审美的快感。当文字修辞堆砌起来的快感能够将诱奸这种丑恶的暴行加以美学意义上的“美化”后,那么是不是其他的黑而恶的事情也会通过笔杆将其变的又白又美?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艺术是不是含有巧言令色的成分”这个命题可能更加容易懂了。
文章中密密麻麻的堆砌了许多比喻。虽然比喻很精彩,很微妙,让人自叹不如,但是起初我以为是作者有这种喜欢堆砌比喻的习惯。另外在书的前言中也有写序的作者提到类似这种问题,可是这些比喻的堆砌不是作者写作的毛病之一,而是作者故意为之。目的就在于阐述“艺术它是否可以含有巧言令色的成分?”大量的比喻堆砌来描述这个诱奸的暴行,而读者看到的正是被这个比喻堆砌起来的故事。将这个修辞的骨架剔除后,还剩些什么呢?如果我们看见的是这个没有修辞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类似于报纸版面新闻的内容),我们是否还能够从故事中得到“既痛且快”的感觉呢?答案很有可能是没有。这个时候剩下的仅仅是“痛”。那这个所谓比喻,所谓修辞,所谓艺术所搭建起来的是什么呢?很明显了,对于暴行的粉饰,所谓巧言令色的这个命题,正是这个含义。
另外文章不仅仅局限于房思琪这一面。伊纹是房思琪长大后的样子。然而即便是房思琪没有发疯的话,那么伊纹结婚后的那种家暴生活是不是房思琪结婚后的生活呢?这一点不禁让人思考。那么如果仍是这样的话。那这本小说所讲的内容便不仅仅局限于通过诱奸事件对“艺术是否是巧言令色”命题的分析,而是更隐含了一种对于非社会化、从书本中获得美,获得人生经验的女性的同情,以及社会对于这种女性的欺凌。作者熟读伍尔芙的文字,从这一点来看,带有一点伍尔芙的思想。所谓“达洛维太太要自己去卖花”,正是有这层含义。而伍尔芙的一些比喻精妙细微,从这点来看这本书不可避免的带着伍尔芙的影响。
另外,在《安琪拉的灰烬》和赫塔米勒的《心兽》中,对白常常不加引号。从这点来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也借鉴了这种手法。而作者熟读这些人的作品,可谓带有这些作品的痕迹。
文章的修辞也是值得一说的内容,非那些“她的脸好像红苹果”之辈所能模仿的。精妙的比喻在书中俯拾皆是。仅仅随便举几个例子:
“一维哥哥穿着燕尾服,整个人乌黑到有一种光明之意。西装外套的剑领把里面的白衬衫削成极尖的铅笔头形状。她们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到那燕尾很想要剪断红地毯。”
“伊纹婚礼当天早上彩排的时候看着工作人员滚开红地毯,突然有一种要被不知名的长红舌头吞噬的想象。”
“我是一个灯火流丽的都市里明明存在却没有人看得到也没有人需要的北极星。”
“伊纹姊姊用吸管喝完最后一口冰咖啡的样子像鸟衔花。”
“我要给你一百个棉花糖般的拥抱。”
简而言之,就是万事万物皆可入修辞,并且在乍一看毫无关联的两个事物之间找到微妙的关联。乌黑和光明?人的存在感和都市里的北极星?喝咖啡的样子如同鸟衔着一朵花?棉花糖与拥抱?如同诗歌一般的精妙比喻。正如《枕草子》之中的一句话:“远而近的东西是:极乐净土,船的路程,男女之间”。精妙程度和这个很相似。然而这种水平也不是凭空得来。按照作者自己的话说,她的平日里“两天消化一本书;每天200页的小说(当然不是网络小说了)阅读量;背诵辞典”,这并不是我辈所能平起平坐的,不过那种学习时的专注却是可以学习的。
文章的后记部分宛如一个散文,不仅具有回忆的断念之感,而且充满着诗意,甚至还用到了吉普赛人的典故——用咖啡渣占卜(大概出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从某种程度来看,阅读后记的阅读快感要高于小说本文。
我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这本书在十年后被市场忘记。新书浪潮一波又一波,故弄玄虚、苍白无力的故事吸引了一群又一群人。我曾经在朋友那里翻过一本所谓最新的畅销书,这里叫它XX吧,反正它的名字也是两个字。随手翻了一下,是小故事的集合。故事貌似很好,实则浅薄的一塌糊涂,可以说是现代版的心灵鸡汤。然而定价却不菲。我不禁怀疑作者的阅读量、文笔构思与思考深度。然而我相信时间自会淘汰这些文字。对此,我只希望《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能够被更多人知晓,被更多人阅读,正如伊纹所说,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