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一:积极主动
习惯是一个人知识、技巧和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人要改变自己的习惯到底有多难?就像发射火箭一样,火箭在发射离地两三分钟消耗的能量,比它后来在轨道中运行所消耗能量十几万公里的总和还要多,所以一次改变一个习惯就得开始的几天或是几十天,这个时候只要你能迈出去这一步,让这种习惯逐步养成,后面就会很容易。因此我们在自我成长的方面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在积极主动里面有两个影响因素:
因素一:选择的权利
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积极主动,比如在工作中,你跟下属说,你积极一点,他问你什么叫积极,你说积极就是主动,那对方又问什么叫主动,废话主动就是积极。所以你根本说不清到底什么是积极主动。
史蒂芬.科维帮助我们搞清楚这个概念,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什么是我们人类终极的自由?答案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作为一个人都拥有选择的权利。
经过很多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史蒂芬.科维最后发现在人行动的过程中从刺激到反应之间存在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叫选择。
埃利诺.罗斯福曾说过:“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圣雄甘地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除非拱手相让,否则没人能剥夺我们的自尊。”可见最刻骨铭心的伤害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竟然会放任这些伤害戳在我们心上。
我们的世界有一个惯性,就是你刺激了我,我就要有反应,在这个中间其实选择空间巨大,但是往往人们都没有注意到。比如:假如你在路上遇到一条蛇咬你一下,那你刚好手上又把刀,那这个时候你是选择用刀子把伤口打开清理毒液,还是拿刀去追蛇?这个时候有人可能会笑,怎么有人傻到去追蛇呢?可是我们回想下自己,难道在我们身上发生类似追蛇的例子还少吗?
还有我们小时候读书,因为不喜欢历史老师,所以不好好学历史,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我们把选择权交给了老师,放弃了最宝贵的东西,原因是别人给了你一个让你不喜欢他的理由,这就叫放弃了选择的权利。
真正积极主动的人从来都不会主动放弃追求选择的权利。比如:韩信为什么能受胯下之辱,为什么他选择的空间比我们大很多,核心就是我们需要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当一个人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选择空间比别人大很多。因此不要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资本,所以人必须要坚持有选择。
有选择这件事需要有四件事支撑:自我意识、想象力、独立意志和良知。
很多人经常讲如果当年不是我爸妈逼我就怎样?如果不是那个老师太讨厌我就怎样?如果不是那个男人抛弃我我就怎样?始终把责任推卸给父母或老师或他人,这样的恶果是刻意让自己不幸福,因为只有你不幸福才证明当年爸妈或老师或他人的决定是错误的。你根本没有给自己人生建立责任感。
我们把刚才的那段话换一个说法,如果不是爸妈逼我选这个专业,而是我选择让爸妈开心;不是历史老师讨厌,而是我选择了热爱历史这本课程;不是爸妈逼我跟他结婚而是我选择让自己幸福。那这样是不是结果很不一样呢?所以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
因素二:关注圈还是影响圈
影响圈就是做自己力所能及且能改变的事情。而关注圈是只能评论,只能发表意见,只能生闷气的事情,但是没用的改变的事情。
一个积极的人应该把精力放在哪个圈子?古往今来所有成功人士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影响圈中做事,如果你天天焦虑、指责、骂人这都是在关注圈做事,相反你的影响圈就会越来越小,这就是孔子讲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用一句话概括了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核心思想。
范仲淹年轻读书时候,有一天皇帝来当地视察,别人看皇帝来了赶紧上去阿谀奉承,就他一动不动安静读书,于是有人过来问他:“皇帝来了,你都不去见吗?”范仲淹答道:“如果我现在不好好读书,见了皇帝有什么用,我什么也做不了,如果我好好读书,将来能效命皇帝才是最重要的。”范仲淹认为读书就是他的影像圈,所以最后在他的同学中间就他做的官职最高,天天见皇帝见的都想吐。
这就是影响圈和关注圈的区别。
当你在很多事情上遇到彷徨和困惑的时候问问自己:什么是影响圈?什么是关注圈?我努力在影像圈发力,但同时要关注自己的关注圈,只是不要放那么多精力就很好。我们很多人经常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关注圈刷朋友圈、看直播打赏,或是在新闻里面跟人打架,哪里有那么多精力,不如用这个时间好好读两本书,好好学习,努力让自己的能力不断精进,这才是影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