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一、绝大多数人本地人并不了解本地;
二、本文仅广见闻而已,非旅游指导,非学术。
化州市,广东省辖县级市,由茂名市代管,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游,北与广西北流市交界,南与广东省吴川市接壤,东与高州市和茂名市茂南区相连,西与广西陆川县及广东省廉江市毗邻。
该县的特色食品或物产有:
化橘红,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化橘红为芸香科柑橘属乔木植物化州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化州柚枝条粗壮,幼枝绿色,有小刺;叶互生,有透明油点,单生复叶,叶柄有关节;化橘红果被柔毛,果皮比柚的其他品种厚,果肉浅黄白色,味酸带苦,不堪生食;花期在4月,果期在10—11月,它的物候期是每年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橘红的果皮是传统中药,以化州产的著称,化州橘红因而得名。化橘红主产于中国广东、广西、湖南,一般栽培于丘陵或低山地带;喜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的地区,一般采用种子繁殖、圈枝繁殖、嫁接繁殖、压条繁殖、假植繁殖。 化橘红记载始于明万历年间的《高州府志物产》,《本草拾遗》中记载化痰止咳、风寒咳嗽为橘红的首要功效,无论寒咳或干咳,服用橘红均可见效,也可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食少吐泻,消化不良,燥湿化痰,恶心呕吐,四肢沉重,白带增多,咳嗽气逆等症状,但需注意体虚、肺热者忌服用化橘红。化橘红为广东道地药材“十大广药”之一。 2006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化橘红”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常绿小乔木,高约3—3.5米。枝条粗壮斜生,幼枝被浓密柔毛,并有微小针刺。叶互生;叶柄的叶翼倒心脏形;有毛,主脉及叶翼边缘尤多;叶片长椭圆形,长8—13厘米,宽3—6厘米,先端浑圆或微凹入,基部圆钝,边缘浅波状,两面主脉上均有柔毛;叶质肥厚柔软。花极香,单生或腋生花序;萼4浅裂;花瓣白色,矩圆形;雄蕊20—25;子房圆形,花柱柱状,柱头极大。果实圆形或略扁,一般高10—15厘米,宽11—13厘米,柠檬黄色,油室大而明显,幼果密被白色绒毛;果顶圆钝,顶端内凹,果蒂四周略有棱起;果皮不易剥离,厚约2厘米;瓤囊16瓣,中心柱充实,果肉浅黄色,汁胞长大似纺锤形,味被酸。种子80粒以上,扁圆形,合点浅紫色。花期3月。果期8—9月。《本草拾遗》中记载化痰止咳、风寒咳嗽为橘红的首要功效,无论寒咳或干咳,服用橘红均可见效,也可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食少吐泻,消化不良,燥湿化痰,恶心呕吐,四肢沉重,白带增多,咳嗽气逆等症状,但需注意体虚、肺热者忌服用化橘红。化橘红为广东道地药材“十大广药”之一。
笪桥黄瓜,笪桥农民种植黄瓜历史悠久,量制成瓜干,则是百多年前的事,笪桥黄瓜(又称化州黄金瓜),以产地得名,始种地是中村、留村,以后陆续发展至附近的山埇、下垌、英笔、禾仓角、尘塘、良埇、低坡、西埇和瑶埇等地。笪桥黄瓜有甜瓜、黄瓜、米瓜和蛇瓜4个品种。
南盛沙姜,南盛沙姜有200多年种植历史,始种地蒲山,当时仅数十亩。以后,沙姜的应用日广。不仅可作调味品,还可作药汉病,种植面积遂不断扩大,清末发展到500多亩。民国期间。南盛沙姜的种植面积由蒲山扩展到谢村、山尾和乐塘一带,年种姜千余亩。
尖岗粘米,尖岗粘米是晚造品种,因产于丽岗镇尖岗岭(又名丽山)周围的尖岗、赤坎、丽岗、丽册和低坑等一带而得名。
中垌猪,以产于中垌而得名,它是广东省内良种猪之一,是当时化州县农家养猪的主要品种。中垌猪具有早熟、肚兜大、粗食、快长、易肥、皮薄、肉嫩、矮脚易圈和母猪产仔多等特点。
平定沙司鸡,又名屋角鸡,以清初梁家沙司巡检衙迁建于平定屋角面得名。此鸡是本地的名优鸡种,在粤桂边境素享盛名。清初,梁家沙司巡检衙所管辖的地方,山高森密,河溪交错,虫蚁鱼虾多,野鸡特别多。野鸡经过人工饲养,逐渐驯化为家鸡,取名为沙司鸡。沙司鸡始养于平定,后陆续发展到兰山、文楼等地。
桂圆肉,桂圆,又称龙眼,是广东化州和高州特产之一,素有“南国人参”之美誉。
化州蚕丝,化州市是广东省4个蚕桑基地之一,有悠久的养蚕及丝绸加工历史,丝绸加工业水平亦位于广东省前列。化州市出产的双宫丝(A级丝)是属于优质的丝绸原料,是加工高级丝绸的优质原料。
荔枝,唐朝时,茂名荔枝已成为朝廷贡品。化州市荔枝生产大镇中垌镇的荔枝根村和荔枝塘村、兰山镇等是化州市出产优质荔枝的主要生产基地,其中兰山镇是荔枝用于出口的主要基地。
红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久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在岭南各地都有红杨桃的,然而最著名的还是化州新安红杨桃,这里的红杨桃果实硕大,形状特殊,颜色呈翠绿鹅黄色,皮薄如膜,肉脆滑汁多,甜酸可口。其主要品种有“崛督(平顶)甜杨桃”、“尖督(尖顶)甜杨桃”、“酸杨桃”三种。
化州橙,化州市种植甜橙历史悠久,品种也很多,橙类主要有化州橙、红江橙、新会甜橙、柳橙和暗柳橙等,柑类主要有蕉柑、桠柑、蜜柑等。其中,化州橙已有三百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本市柑橙的主要品种,具有果大、汁多、果汁含高糖高酸,符合甜中带酸的国际口味。化州橙的果肉细嫩,汁多化渣,种子10粒左右或更多。果实在11月中、下旬成熟。果实耐贮运,可以鲜食,也可以加工果汁等。
化州红阳番石榴,化州红阳番石榴于20世纪80年代引种自台湾,具有早结、丰产、稳产的特性,果实清甜爽脆、口感良好,是化州市各类水果中最俏销的果品之一。特别是通过具有化州特色的吃法:去皮切片番石榴经配料(沙姜糠、陈皮等)调配后食用,更是别具一番风味。
化州糖水,化州市是盛产甘蔗的地方,有丰富的糖资源,加上气候燥热,非常需要滋润一下。化州糖水配有地道药材或各种副食,可以清心火,降燥热。
山姜鸡,是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当地特色美食。是中国化橘红之乡寻味之旅沿线美食之一。
山姜头焗乳鸽,是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当地特色美食。是中国化橘红之乡寻味之旅沿线美食之一。
隔水鸡,是广东茂名、湛江和海南的一道传统名菜,是鸡隔着水靠蒸气蒸熟的一道菜。化州人早期引以为荣的葱油鸡、白切鸡在盐焗鸡的冲击下,失去了一定的魅力。于是饭店经营者们想起当地民间有隔水蒸鸡的制法,制作其实很简单,挖空鸡内脏后,塞进香菇虾米之类,整只鸡装在盘里,然后把它放进装有一定量开水的锅里,用火加热慢蒸,利用沸水蒸汽把鸡蒸熟,这样的鸡既香滑鲜美又性情温和,让吃怕了煎炸食物的人们胃口大开。
白切果园鸡,是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当地特色美食,是中国化橘红之乡寻味之旅沿线美食之一。
锦绣火龙果,是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当地特色美食,是中国化橘红之乡寻味之旅沿线美食之一。
凉拌火龙果茎是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当地特色美食,是中国化橘红之乡寻味之旅沿线美食之一。
上汤辣木叶是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当地特色美食。是中国化橘红之乡寻味之旅沿线美食之一。
杨桃果拼蒜香五花肉是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当地特色美食,是中国化橘红之乡寻味之旅沿线美食之一。
五彩菠萝丁是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当地特色美食,是中国化橘红之乡寻味之旅沿线美食之一。
金瓜扣五香肉是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当地特色美食,是中国化橘红之乡寻味之旅沿线美食之一。
菠萝蜜炒枣皇是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当地特色美食,是中国化橘红之乡寻味之旅沿线美食之一。
养生黑米炒饭是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当地特色美食,是中国化橘红之乡寻味之旅沿线美食之一。
金瓜扣五香肉是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当地特色美食,是中国化橘红之乡寻味之旅沿线美食之一。
菠萝蜜炒枣皇是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当地特色美食,是中国化橘红之乡寻味之旅沿线美食之一。
养生黑米炒饭是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当地特色美食,是中国化橘红之乡寻味之旅沿线美食之一。
冰镇五彩水果是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当地特色美食,是中国化橘红之乡寻味之旅沿线美食之一。
该县的特色景点或场所有:
概况化州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约27个,其中化州孔庙为茂名市级和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安曲径封诰楼、长岐李氏大宗祠、南安佛子神祠、那务冼太庙、杨梅陈氏大宗祠为茂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生态旅游及度假胜地有广东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园、丽山胜景、南山寺、中火嶂、龙王山(六皇山)、名教倒流湾自然风景旅游区、那务时代温泉、星河国际假日酒店、橘州生态公园、下郭游乐园等。化州市境内入选首批茂名市乡村美食旅游精品线路有中国化橘红之乡寻味之旅、化州自然生态美食之旅。
化州古八景,宝山积翠、立石中流、鉴水飞帆、骊珠波光、千秋夜月、龙岗盘石、凤井鸣泉、登高野色为化州古八景。八景有的因景物变迁。已非昔日景点;有的则因建设被毁,不复存在。
广垦(茂名)国家热带农业公园,创建于2002年,是广东农垦首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化州市首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8年,公园被评定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公园位于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背依化中化南最高峰中火嶂,四周环绕六竹水库,占地面积约5000亩。公园分为中心区、科普体验区、主题农业园区、主题酒店区、游乐区等五大板块,是国家农业农村直属,广东农垦投资兴建的国家级农业主题公园。公园以热带农业为主题,以热带水果文化为特色,融合山水风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为一体。中心观光区的景点有花海、热带农业展示馆、橡胶剧场、行云流水广场、水果大观园、缅茄广场、野牡丹园、杜鹃园、鸡蛋花园。这里有百年树龄的珍稀奇树——缅茄树,有近200种热带、亚热带珍稀水果。
南山寺,坐落在丽岗镇丽山岭,是一座融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集法事、讲经、修行、教育、养生、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大型寺院。南山寺曾因北宋名臣范祖禹、明代高僧憨山禅师及清代两广总督戴耀等而远近闻名。始建于盛唐时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明朝神宗皇帝赐高僧憨山大师金帑3000修葺寺院,又赐“海印”佛匾,光其门楣。两广总督戴耀也曾赠题“曹溪演法六祖之道”,南山寺因此声名远播。2005年,重新扩建,集宗教法事、养生修行、生命关怀、自然景观于一体,是一个具有显著的明清时代宫庭式江南建筑风格的大型古建寺院。
化州孔庙,在化州市宝山之南。又叫文庙。宋嘉定二年(1209年)守范良辅迁旧学府于州治南厥,为孔庙建筑奠定了基础,后历经元、明、清数代多次移建与重修,至清嘉庆五年(1800年),孔庙建筑格局始告形成,其中包括名宦祠、乡贤祠、尊经阁和明伦堂、学政署、石龙书院等,组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古建筑群。孔庙建筑群规模宏伟,占地广阔,约1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条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配列。庙前有开阔的广场,矗立着柏木牌坊一座,坊上正中嵌“天下文枢”巨匾一方。牌坊旁有砖砌“大成井”一口,井口周长6米,深5米。过牌坊搭级而上为面宽3间的先师门。进入先师门,迎面是崇基石栏的大成门,门左侧为名宦祠,右侧为乡贤祠。大成门内为中心庙院,院内青砖铺地,古柏参天,中间一条笔直甬道直通大成殿。通道两侧为东西二庑,各有走廊分通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坐落在用花岗石砌筑的月台后。
瑚琳杨氏宗祠群(含杨氏大宗、遯斋公祠、退斋公祠、立斋公祠、益斋公祠),位于茂名市化州市杨梅镇那新村委会瑚琳新村。这个宗祠群最早最高的是杨氏大宗,另外几个是杨氏的几个分支各自的祠堂。其中保存最好的是杨氏大宗和立斋公祠。但是,都在头门遭到贴磁砖破坏原有立面和毁灭原有彩画。虽然头门遭到破坏,可是内部还是保留了不少原有的雕绘的,特别是木雕,这些精美程度在穷困的茂名地区是很少有的了,说明当时杨氏十分富有。关于此地杨氏,有资料称:本系宋龙图阁直学士杨时(龟山公)五子造公房直裔,造公五世孙大经、大纶裔散居于广东电白、吴川、茂名、高州、廉江、遂溪、雷州等地。又五世孙弼养,号松庵,于元末明初由南雄(珠玑巷)迁东莞太塘里(大塘里),遂为东莞一世祖,衍四代其玄孙体震,字复中,号云水与弟体乾,字美中,号霞侣,于明嘉靖丁酉(1537年),偕叔道福、道丑、道通之孙众,族亲八十,率众三百余人由东莞迁化州、吴川为瑚琳始祖,现族属村庄一百一十九条,人口十万余众,人文鼎盛世,为粤西望族。明中叶建立杨氏大宗祠、遁斋公祠、退斋公祠、立斋公祠、益斋公祠形成宗祠文物群。
长岐古塔,化州市长岐镇耸立着两座古塔。题雁塔,乡间俗称八角楼。该塔位于长岐镇南安圩东南侧的田间水滨,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呈三层八角形塔身,高6米,塔门上镌“题雁塔”三字,底层嵌刻《题雁塔记》,为当地犀湾村籍进士、吏部主事李士周撰并书。古塔灰砖砌成,有硬土夯成的环型台基,由于年久失修的缘故,荒草蔓生,野鸟扎营,但也由此平添了一丝野趣,一眼可见其文物的沧桑感。题雁塔笼罩着一种神秘的乡野之风,听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学子开始入私塾就学之前,一定要到题雁塔烧香叩拜,表明自己求功名的决心。旺岭古塔,乡间亦称八角楼。该塔位于长岐镇旺岭桥畔,是一座覆钵式的-塔,修建于明代万历庚辰年(1580年),清代咸丰年间和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两次重修。塔分上下两层,底层称“报德祠”,祠门两旁镌刻有一副楹联:报与天并重,德配地无疆。相传为纪念佛师曾炽而设,曾公曾经为当地乡民勘山勘水,乡民感于其恩,故立祠纪念。第二层叫文帝阁,阁门亦嵌有一副楹联:文运宏开笔扫千军光汉族,帝心点眷星辉七曲照华山。
范祖禹墓,位于化州市河西狮子岭(石牛岗)南麓(今市人民医院北隅),坐北向南,背依龙冈盘石,面向钦廉驿道。明制土筑圆墓,用砖砌墓环,周长12.6米,墓碑高1.6米、宽0.95米。碑铭:“宋翰林学士范公之墓”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立。碑座石龟,周围砖砌。墓前1米处砌砖壁一座。三门各高2.5米,门楣镌刻“范祖禹之墓”五个大字。左右联云:“马鬣仰遗风一代衣冠光岭峤”,“龙冈馀浩劫千年魂魄吊令威”。明嘉靖十八年(1593年)于墓左建“玉光亭”,一座三间,红墙绿瓦,高13米,四面回廊,重檐揭角亭堂华丽。四周树木葱茏,共占地600平方米。清乾隆四年(1739年)知州李祖旦重修墓地,道光五年(1825年)春,知州黄锡宝于墓沿立栅栏,民国23年(1933年)县长梁庆翔对墓地进行全面整饰。范祖禹(1041~1098年),字淳甫,号梦得。江苏吴县人。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进士,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协助司马光编纂国史《资治通鉴》。著有《唐鉴》《帝学》《仁皇政史》。元符元年(1098年)迁化州,病故于南山寺,时年57岁。葬于南山(大碰岭),后迁葬于此。
化州学宫,位于化州市河西宝山公园南隅。北依宝山,南对驿道(今广海公路)。始建于北宋,先建黉宫、石龙书院。后于宋嘉定二年(1209年)建崇圣祠。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重建大成殿、东西庑、讲堂(明伦堂)。现貌为清式建筑,红墙黄琉璃瓦,土木砖石构筑。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为主轴,东西配置祠宫、厢庑、斋舍等70余间,青云巷左右通连,呈方形布局。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大成殿面宽五间30米、进深12米,副阶周匝,前有月台,占地46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前檐通檐置如意斗栱,正脊灰塑双龙戏珠。殿内雕梁画栋,盘龙飞凤。正殿供奉孔子五代祖先,东西庑配位供奉孔氏门生七十二贤人牌位。尊经阁面阔三间,高两层。与明伦堂、蟾宫相联属,红墙绿瓦。此外还有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文昌宫、石龙书院、东西厢、东西庑等建筑物,以及游池、圣井、下马碑等。1998年1月,被茂名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封诰楼,在化州市新安镇曲径村北约0.5千米。该楼坐北向南,面向石山凤凰岗,占地200平方米,楼高9.5米,为二层建筑。大门上方挂“凤岗公祠”刻匾,底层1厅2厢相通,地板铺砖,天板雕花,四侧斗拱飞檐。红樯绿瓦,有顶脊二龙戏珠,彩色壁画。楼上四面回廓。金匾“奉天诰命”挂正门楣,祠党之右建有三圣堂,楼、祠、堂为一体,是古朴幽雅的园林建筑群。第二层四面回廊,12根石柱支撑,高6.5米。后壁镶有“奉天诰命”碑,用汉、满两种文字刻成碑文:清咸丰九年(1859),任湖北罗田知县的曲径村人彭应鲤,为纪念曾祖彭凤岗受封中议大夫和文林郎,特建此楼。今封诰楼、凤岗公祠是曲径小学。该楼旧貌仍在,但桁木虫蛀,后檐垂倾,亟待护修。是县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1986年,化州曲径封诰楼被定为县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1998年,被列为茂名市文物保护单位。该楼位于粤西茂名市化州新安镇曲径村北约0.5千米处,始建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有150年历史。
琉璃泉,在化州市新安镇,有一口古老的水井,名叫“琉璃泉”。据《化州县志》记载:琉璃泉坐落栈道旁,是路边过关的旅客饮马憩息的好地方。明崇祯年间,乡民壁土建庵于此,取名“琉璃庵”,文人墨客常会聚这里赋诗品茗。一郡城清宫遭难出逃到此,化法名善果,隐于庵中,削发当了和尚,收小和尚五名作伴。他率众在崖下挖凿了“琉璃井”,摘叶作茗侍待行人。古人曾为此泉写下了“茗饮一盏赛新罗”的诗句。自此,“来试名泉一勺甘”者蜂至。琉璃泉水清如琉璃,它久旱不渴,比常水重5%,且久存不腐,即使没有煮过,饮食也甘。用琉璃泉水泡本地出产的榕树茶,茶色黄亮,香气清幽,滋味醇厚,如饴似酒。附近一山村,老百姓常饮此泉,长寿者甚多。
丽山,又名尖岗岭,在州治北15千米,高60余丈,山势突兀,林木茂密。丽山有一奇,每当天寒霜冻,此山左右皆无霜,杂粮并不枯萎。丽山石景蔚为大观。如:石室“位于山之东南侧,离峰峦贡200米,顶上巨石如伞,四周石壁为墙,深12米,宽15米,可容百人席坐,乃游客避雨之所。石洞:位于东南侧山坳,洞深不可测。相传为仙人罗辨的洞府,乡民称为“仙人洞”。石溪:在仙人洞下,长达20米,不见水流,只闻水声,称“石底流泉”。石台:位于塘坑村西北隅,石长20米,宽15米,高3米,上有一脚印,相传为歌仙刘三妹于此传歌留下的脚印,故又称“升仙台”。石塔“位于石台东面,石高8米,底宽3.5米,状如塔,矗立在登山路旁。过去猎人常藏身石上,专打进村叼畜之虎,故又称打虎石。此外,还有石林、石床、石碟、石砚等多处石景。
宝山公园,位于化州市城区中心的宝山上,古为八景之一的“宝山积翠”。1964年辟为烈士陵园,1984年改建为宝山公园。公园正门在东面的陵园路口,有石阶登山顶。山顶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山四周有景仰、橘香、积翠。龙吟等亭;环山路两条,旁设石台、石凳,供游人憩息。
清风楼,据《化州县志》(1978年)记载,清风楼位于县府大院(今化州市公安局)北隅古城墙的最高点上,背枕罗江,面向州城,一座两层,高11米,长16米,宽10米,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四面回廊,红墙绿瓦。始建于唐代,数易楼址楼名,唐名清风台,宋称清风楼,元改观风楼,明代复称清风楼,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改名魁星楼,后通称清风楼。此楼至今尚存。1986年,清风楼被确定为第一批化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安冼太庙,位于长岐镇南安圩,占地面积234平方米,高5.6米。明弘治元年(1488年)始建,重修于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