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电影

如今,想看一部电简直是非常方便的事情,打开手机或电视,搜索一番即可。而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尤其是在寂静的农村,看电影仍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奢侈1:没有选择

那时,农村经常停电,家庭照明主要用的是煤油灯,一个墨水瓶、一根棉绳芯、一个气门嘴,就是一盏油灯,照亮写作业、做家务的屋子。可想而知,放电影要是没电是什么情形;可选的电影片源也比较少,基本是放什么看什么,记得当时流行的《少林寺》、《神秘的大佛》、《喜盈门》、《闪闪的红星》,《黑三角》、《戴手铐的旅客》、《小花》等数得过来的几部电影,而且在新片火爆抢手的时候,经常会有“跑片”现象——就是甲村先放第一盘胶片、乙地甚至丙村错开先放第二盘或者第三盘,中间有人专门通过骑车等交通工具赶时间来放,于是就经常会出现焦急等待的现象。

奢侈2:经常断片

断片除了停电等片因素外,最主要的就是放映机出故障。越是精彩的电影、越是激动人心的时刻,越会出现卡住的现象,只见白色幕布中央出现一团烧起的塑料形状,那十有八九是要暂停了。这时候会放映员会礼貌地告诉大家,现在需要修理,短时间还行,时间长了只见维修人员——也就是放映员,汗珠子在脑门上滴答,用汗水湿透了衣衫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刺眼的灯光下飞虫乱舞,聊天的人也屏住了呼吸,只待熟悉的马达声转起,大家悬着的心才落地。

奢侈3:风雨无阻

看电影的乐趣,远远抵消了停电甚至刮风下雨带来的“苦”。如果放电影之前下雨,会通知暂时取消,如果是阵雨,过一会儿大队会用高音喇叭通知大家,这时候有睡着了爬起来揉揉眼睛接着去看的,有根本就没走就地看上了。而碰上中间下雨的情况,就比较尴尬了,这时候一般剧情都渐入佳境,很少有人忍心离去,能有伞打的人不多(本来伞那时也是稀缺物件),基本是拿粮食袋子折叠一下,戴在脑袋上看,形成另一道风景线。

电影,曾经是时代文化的一个缩影,透过它人们看到外面的世界;电影,也是人间情感的写照,在人们心里引起共鸣。远去的电影,在回忆的心田里弥足珍贵。而今,很难再找到那种场景,和那时的人再看一场那时的电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