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让我落泪的小说。
我认为《人生》感人之处在于两方面:一是真实。二是温情、乐观。
先从真实来说。路遥的这篇小说很独特的描写了农村“回乡青年”的际遇,是很宝贵的。小说反映了城乡差别下,农村一代“回乡青年”的普遍境遇。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向往更现代化的生活。但他们的理想在坚硬的现实面前被碰的稀碎。青年人无畏的勇气,和他们的挣扎姿态,是让人感喟的。
再说温情。巧珍这个人物,写的很美,金子一样的心。顺德老汉更像一位有温度的智者,爱惜着高加林,无论他发达还是落魄,都在他最脆弱的时候及时施以援手。还有那些朴实的乡亲,他们秉持着古老的道德观念,对身心疲惫,痛苦不已的加林充满同情。整体上小说是有一种乐观情绪的。我很赞赏这种乐观。
当然,路遥自己就是一位“回乡青年”,高加林这个人物有他自己的投射。但我感觉,这不是其笔调乐观的全部原因。至少还有一个作家对所关注的,要塑造的人物的悲悯。他不愿意让现实更残酷,于是他写出了一种温情,这种温情是不是真实或现实呢?我认为也是。所谓真实或现实,眼睛观察到的当然算一种;内心感受到的也算一种。但后一种容易被人忽视。因为这一种现实还没变的显而易见,可能只是作家捕捉到的一丝迹象,甚至根本没有任何迹象,只是作者的期望。我觉得优秀的作品大多怀有良善的愿望。虽然不见得对社会现实起到立杆见影之效,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来总会有愿望逐渐坐实,逐渐显形的时机。因此,我很赞赏这种乐观。汪曾祺说的“文学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深以为然。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路遥很清楚,高加林的悲剧,是由复杂的因素造成的。但他为什么用分析的语言表达?
个人方面:“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社会方面:“可是,社会也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那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走向正规,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祖国的未来属于年轻的一代,祖国的未来也得指靠他们。”很清楚,城乡二元结构就是他所指的不合理的东西之一。是毁掉高加林、刘巧珍、克南、亚萍美好爱情和理想生活的最重要因素。
以我有限的阅读经验,我觉得说的过于透彻解释力反而会减弱。比如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就没有这么直白。由此想到一个问题:怎样用文艺作品反映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就不那么容易回答了,留待日后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