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在成都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的金沙村修房子挖地基时,发现了金沙遗址,挖出了不少宝贝,当年朱同学四川大学考古系毕业,搭棚挖宝的时候就曾经来看过,后来修建了高大上的博物馆,而且镇馆之宝就是发掘出的金箔太阳神鸟,它有一张光碟大,含金量是94%,对于3000多年前商州时期的人类瑰宝,我们赞叹不已!它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从现代人的眼光,太阳神鸟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遗迹馆可以下到基坑附近近距离观看。 坑道里面还可以看到未发掘整理的乌木,象牙和动物骨骼。很难想象当年四川有那么多亚洲象。 金沙遗址出土了很多动物的骨骼,说明那个时代成都平原的环境优美。 下图是生长了1000年的距今6500年前的乌木,长21米的部分树干。
这里出土的取水陶器要比其他地区腰身要粗大一些。 这里出土的一些陶器,制作水平相比西北地区要高一些。 金沙出土的金器和玉石之类的非常多。
青铜立人像整体上是三星堆的风格,在人物设计上又与三星堆有所不同。 玉戈制作非常精美,纹饰感觉仿佛现代机器切割一般,工艺和艺术感在同期文化中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雕刻的纹饰清晰可见,有说这是良渚文化交流过程传入巴蜀地区的。
铜立人像立于一插件上。立人身躯矮小精干,脸形瘦削方下颌,大耳朵,耳垂下还有穿孔。立人头戴有十三道弧形齿饰的太阳帽,脑后垂下精心打理过的发辫,双手作握状,置于胸前,高高站立于插座上,极具有三维空间感。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件青铜圆雕作品充分表现了古蜀青铜雕塑工艺技术已逐渐成熟与发展。
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件青铜立人看上去与三星堆二号坑中出土的青铜大立人非常相似。他们都是双拳中空,似乎握着一个物品,神情肃然的站在高高的地方,好像正在主持着一个神圣而重要的仪式。他们的脸形也大致类似,都为方颐;耳垂都有穿孔。但仔细观察,发现两者之间又有太多差别。金沙遗址的青铜立人则体态矮小,橄榄形大眼圆睁,嘴如梭形,微微张开,脑后拖着三股一体的长辫子,头戴圆涡形冠,服饰为单层中长服,腰间系带,斜插一物,手腕间戴有腕饰,脚下有一插件,这都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不同。对于铜立人像所表现的人物的身份,学术界有大巫师、蜀王或大巫师兼蜀王等多种说法。无论是哪一种说法,立人像所代表的都不会是当时的下层人物,而应当是职掌了宗教权力或行政权力的族群或王国的上层贵族。
展馆后部分有个中外同时代的面具图片展示,不过就青铜水平来说,其实本土除了几处古蜀国遗址外,四川其他地区整体出土的青铜器水平和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青铜器有一定的差距。 确实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玉璋玉琮是玉器出土最多的地方。
金沙遗址出土的27件玉琮,都陈列在金沙博物馆第四展厅,在众多“镇馆之宝”中,一件青色的十节玉琮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与其他玉琮相比,十节玉琮散发着独特而神秘的气息。
这件青色玉琮,通高22.26厘米,重1358克。其造型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为穿孔,外观呈长方体,琮壁四面中间有竖槽,又有九条细小的横槽将器身分为十节,使这件玉琮整个器表形成80个凸面,刻以纹饰。这种由多种雕刻纹饰形成的40个神面纹,洋溢着神秘的意蕴,使这件玉琮显得格外的精美和奇妙。有学者认为,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件长琮,其造型风格与纹饰特点,与良渚文化晚期玉琮基本相同,显然并非蜀族本地制作,可能来自于长江中下游而辗转流传成为商周时期蜀人的祭祀用品。这件形制精美纹饰奇妙的青玉长琮,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探讨古代蜀地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