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被讨厌的勇气》进行自我治愈

4月28日,写作第15天,第一次遇到写作不过审的情况,说是含有敏感词汇,查了半天,也筛选不出来。不过审就不过审吧,人生第一次,如果不是因为写作,我都不能有这样的体验。

不过说真的,还是有点小伤心的,可惜了我那篇快两千字的稿子啊。于是我又开始看书来“疗伤”啦,这次看的书是岸见一郎,古贺史健的《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

故事是以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展开,讲的是一个烦恼不已的青年通过与哲人的对话,了解到阿德勒的思想后,整个人变得豁然开朗的故事。我上次看到类似的对话形式的书是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好像这种形式更加能吸引读者,有一种“如师在侧,有友在临”的体验。啥时候我也能写出一个这样的故事呢?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2021年2月23日,当时觉得懂了,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就记得课题分离,他者信赖,其余的都没啥印象了,幸亏有上次的笔记。

这次重读,我先简单了解了一下心理学三大巨人:弗洛伊德、卡尔·荣格、阿德勒。


心理学三大巨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精神分析绝大部分是以性为基础来进行解读(这与他所处的时代相关)。他认为人的一切驱动都是和性相关联,这一点可以参考《梦的解析》一书。

荣格:弗洛伊德的学生,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他认为性只是内倾向的驱动因素,他又提出了外倾向的驱动因素。他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可以参考其《人及其象征》一书。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创始人

认为人一生所遇到的问题来源于直接或间接的心理因素,可以参考其《理解人性》一书。

这三个人的理论其实都是从精神分析学派演化而来,如果把精神分析比做一个人,那么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是人的心脏,他让人得以存活,而荣格的理论就是人的四肢,他让人得以健全,而阿德勒的理论就是人的大脑,他让人学会思考。

弗洛伊德在讲为什么人会得心病,荣格在讲为什么群体都会得一样的传染心病,阿德勒在讲治心病才是目的,他研究的是如何帮助得心病的人逆天改命。

比如说,同样是面对受伤的人:弗洛伊德会搀扶着你,安慰着你,同时也在说着一些刺痛你的话,一次次地揭开你的伤疤;荣格会安抚你,同时告诉你所有人都会受伤,你不是唯一;而阿德勒会站在一旁批评你,指责你,同时也鼓励着你,给你开药方,帮助你治疗。

有了以上了解后,再来看这本书,就会更容易懂。


《被讨厌的勇气》

本书开篇就有许多反常识的理论,比如否定原因论,否定精神创伤,采取目的论,认为人的烦恼全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人不应该寻求认可等等,但是随着哲人的娓娓道来,仿佛又说得通。因为若我们一直依赖于原因论就会止步不前。

若将个人的不幸归咎于心理创伤、家庭环境、个人的经历,我们就是被你自己绊住了,缺乏了“获得幸福的勇气”。你的不幸都是自己的“选择”,既然是选择,那么你就可以选择一个幸福的人生。

那该怎么做:第一步,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课题分离就是将自己的人生课题与别人的分开。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遇到事情,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即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2、将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开;

3、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课题分离势必会导致被人讨厌,要有被人讨厌的勇气,不要害怕被人讨厌。

第二步:建立共同体感觉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而一切人际关系矛盾起因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那人际关系的终点在哪里?在于建立共同体感觉。

什么是共同体感觉?

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的位置”的状态,就是共同体感觉。很抽象,打个比方,就好比你在做梦,梦中有很多人,但是你不知道你在做梦,你为梦中人做了很多事情。后来你快醒了,你知道你在做梦,那梦中所有人都是你自己,你梦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其实都是在为自己而做。

怎么建立共同体感觉:

1、自我接纳: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

2、他者信赖:和所有人(包括子女)建立横向关系,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无条件的相信别人;

3、他者贡献:思考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实践。

注意: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才能无条件的给予,将他人视为自己的伙伴,才能不求回报的做贡献,又因为做贡献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

看完这本书,再来分析这次作品没过审的小课题,我能做些什么呢?

第一步:课题分离,做好我能做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先砍掉一半试试看,能行就发,不行留作纪念;

第二步:建立共同体感觉,我的经历或许对大多数人没有作用,但是只要对一个人有用,我就会继续写下去,因为助人就是助己。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激流勇进。

世界本无我,因我才有我。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

附上被砍了一半的文章链接:凌晨三点睡不着,比疫情更让我烦心的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