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儒、道、佛三家最核心的价值观是:儒之慈厚、道之慈柔、佛之慈悲。传统文化都是关注心性、人性、生命情感几个纬度的。
所谓慈,慈下面有“心”,是说内心自觉自愿的、不计较得失、不惜牺牲自己、不求回报的给予,都是强调对对象的慈爱,你的崇敬之情会油然而生。
有什么办法可以发起慈心?
君子与一般人之所以不同在于:他善于保留人之为人的道行、良心。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要通过行仁、行礼,保持礼的善性的存在。仁,仁者爱人也,礼,有礼者敬人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儒家讲的都是人的情感交流与互换。老百姓说的,你对他人好,他人对你好,你对他人敬,他一定对你恭敬。长此以往,做为人的良知就能保住。
自己的慈爱也是这样,你就按照这个道德去做。比如说,你原来不愿意牺牲自己为别人,但是在现实中就这样去做,。通过布施,把自己舍不得的东西,拿出来给别人。长期这样坚持,布施之心慢慢就会产生。慈心和吝啬之心是此消彼长的,也就是说,有了慈心,吝啬之心就会少。因而慷慨之行就会助长你的慈厚、慈柔、慈悲的心。当然所有这些都要保持德行的呈现,需要通过反复的磨练,反复的实践才能实现。因此儒道佛除了讲道德的礼以外,还见诸于行,也就是说是一种相互的关系。
儒道佛慈厚、慈柔、慈悲之我谈
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主要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思想,思想又包括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慈,爱也。《说文》 儒道佛分别通过慈厚、慈柔、慈悲的价值取向传达对实现和谐,共存理想的终极目标,其实本质就是爱。
儒家的慈厚表现为仁爱,忠恕;道家的慈柔表现为自然,为而不争,以德消怨;佛家的慈悲表现为给人以乐,拔人之苦,忍让。忠恕之道、不善者吾亦善之(一曰慈)、忍让放下皆为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大爱超出了一般人对道德范围的理解,具有无限的超越性。
回归到具体生活,能做到以上大爱之行的唯有父母了。慈者,父母之高行也。《管子·形势解》 试想不管作为子女如何顽劣甚至犯下滔天大罪,父母之角色所体现的从内心发出的给予,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给付,不惜牺牲自己的给予,不计回报的给予的大爱将始终起到超越一切,感化万物的精神价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场景清晰明了,也已浸润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记忆中。
亲爱利子谓之慈,恻隐怜人谓之慈。《贾子道术》对人以恻隐,对鸟兽以不忍,对草木以悯恤,对瓦石以顾惜 ……皆是如此。老子曰我有三宝,一曰慈……。心怀慈爱才能坚定而无畏,即发心——中、正、诚,将无往而不胜。
慈,爱,良知也。“没有一条道路通向爱,爱本身就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