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说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接口和抽象类的区别,以及对应的使用场景。
抽象类
在了解抽象类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抽象方法。抽象方法是一种特殊的方法:它只有声明,而没有具体的实现。抽象方法的声明格式为:
abstract void fun();
如果一个类含有抽象方法,则称这个类为抽象类,抽象类必须在类前用abstract关键字修饰。因为抽象类中含有无具体实现的方法,所以不能用抽象类创建对象。
抽象类对比普通类,有以下几个区别
- 抽象方法必须为public或者protected(因为如果为private,则不能被子类继承,子类便无法实现该方法),缺省情况下默认为public。
- 抽象类不能用来创建对象;
- 如果一个类继承于一个抽象类,则子类必须实现父类的抽象方法。如果子类没有实现父类的抽象方法,则必须将子类也定义为为abstract类。
接口
接口的由来
在了解接口之前,先来说一说接口的由来。
早些时候的程序语言,C++中并没有接口这个定义的,一个类以从多个类派生。问题来了,当两个父类都有相同方法时,调用这个类的方法会调用哪个父类方法呢?这就出现了二义性问题。
于是java中禁止类的多重继承,引入了接口的概念,由于接口只是定义了行为规约,没有实现,所以也就不会有二义性的问题.而接口的作用是为了补足无法多重继承导致的重复逻辑代码.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不管是继承还是接口有一部分原因都是为了代码复用,换而言之,同一个功能,哪怕没有继承和接口也是可以实现的。
接口
接口中可以含有变量和方法。但是要注意,接口中的变量会被隐式地指定为public static final变量(并且只能是public static final变量,用private修饰会报编译错误),而方法会被隐式地指定为public abstract方法且只能是public abstract方法(用其他关键字,比如private、protected、static、 final等修饰会报编译错误),并且接口中所有的方法不能有具体的实现,也就是说,接口中的方法必须都是抽象方法。从这里可以隐约看出接口和抽象类的区别,接口是一种极度抽象的类型,它比抽象类更加“抽象”,并且一般情况下不在接口中定义变量。
一个类可以继承多个接口,如果这个类是非抽象类,则必须实现该接口中的所有方法。如果是抽象类,可以不实现该接口中的抽象方法。
抽象类和接口的区别
很多人对这两者的区分都有点模糊,其实答案在java语言的定义中就已经给出了,封装,继承,多态.
普通的类是对对象的封装,抽象类是对类的本质(基本属性和行为)的抽象,接口是对类的行为的抽象和补充.
何为对象?汉语中可以当名词的大都可以定义成对象.比如人。(以下例子按普通人来说明,不处理残疾人小孩等因素)
对于人这个对象来说,基本属性有两只手,两只脚,一个脑袋;基本行为走,跑,跳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人这个对象的基本属性.所以可以统一抽象到父类中.然而又有部分人有些特殊的能力,比如治病,这种行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所以不能抽象到统一的父类中.这个时候就需要接口了,接口是对人这个对象的行为的补充.实现了治病接口的人,存在治病的行为。
再换个方式来看,抽象类与类之间的关系像是“是不是”的关系,比如上例中,人是有双手,双脚,是能走能跳的。而接口更像"能不能"的关系,所有人都能治病吗?不一定。
基本共有的属性和行为通过抽象类来继承,特殊的行为通过接口来实现。
下面罗列一下更为具体的区别。
语法层面上的区别�
抽象类可以提供成员方法的实现细节,而接口中只能存在public abstract 方法;
抽象类中的成员变量可以是各种类型的,而接口中的成员变量只能是public static final类型的;
接口中不能含有静态代码块以及静态方法,而抽象类可以有静态代码块和静态方法;
一个类只能继承一个抽象类,而一个类却可以实现多个接口。
设计层面不同
抽象类作为很多子类的父类,它是一种模板式设计。而接口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是一种辐射式设计
什么是模板式设计?最简单例子,大家都用过ppt里面的模板,如果用模板A设计了ppt B和ppt C,ppt B和ppt C公共的部分就是模板A了,如果它们的公共部分需要改动,则只需要改动模板A就可以了,不需要重新对ppt B和ppt C进行改动。
而辐射式设计,比如某个电梯都装了某种报警器,一旦要更新报警器,就必须全部更新。也就是说对于抽象类,如果需要添加新的方法,可以直接在抽象类中添加具体的实现,子类可以不进行变更;而对于接口则不行,如果接口进行了变更,则所有实现这个接口的类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