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天,无儿无女的孙寡妇从县城打工回来,怀里抱了个水灵灵软绵绵的女娃娃。女人虎背熊腰的,怀里的娃娃却那么小,襁褓裹了一层层,小脸儿冻得红扑扑的,还眨着眼睛朝人笑。爱嚼舌根儿的妇女们议论纷纷:什么半夜被人丢在门口,被孙寡妇捡了回来;什么从人贩子手里买个娃娃,好给自己养老送终;更有甚者还谣传这是孙寡妇的亲生闺女,孩子爸爸嫌弃新生儿是女孩,就抛弃了她们娘儿俩。
孙寡妇体型大,嗓门更大。每当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就扯着嗓子用最狠毒的语言叫骂,只隐约听着“老娘一没违法乱纪,二没伤天害理,这个女娃就是我亲闺女!”边骂边张牙舞爪的朝着对方使劲。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无论何时何地,乌合之众的忘性总是好得不得了,日子久了,邻里乡亲也就忘了这个茬。这件事不再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就渐渐闭上了嘴。
孙寡妇给女娃取名萍萍,我想,大概是是萍水相逢的萍。有了萍萍以后,孙寡妇活干得更起劲儿了。与萍萍同龄的孩子们还在吃着米汤就着馒头,萍萍早已吃了不知多少罐奶粉和饼干。
待到萍萍牙牙学语,孙寡妇可犯了愁。让萍萍叫自己什么好呢?叫妈妈,仔细一想自己已经46岁了,萍萍长大后自己就七老八十变成老太婆了,更何况村里其他妇女在她这个年纪也早已做了姥姥或奶奶。还是叫奶奶吧,“来,萍萍,叫奶奶,奶~奶~”。小娃娃奶声奶气地喊“奶奶”的时候,孙寡妇的脸上连皱纹都漾着幸福,一口一个“哎,哎,我的好孙女儿。”
日子一天天过去,萍萍到了上学的年纪。书包,文具,新衣服……孙寡妇样样都准备的妥妥当当的,生怕少了点什么。在这个封闭破旧的小山村里,总会有人合起伙来欺负那些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人。孙寡妇深谙其道,一向不擅与人交际的她也开始忙着拉近与乡亲们的距离。今天煮了苞米给这家送两个尝尝,明天包了饺子请孩子们留下吃饭。还省吃俭用用攒下的钱给萍萍买当下新鲜的小玩意儿,新衣服,花裙子,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再加上萍萍争气,脑袋灵光,学习又好,小伙伴们都喜欢找萍萍玩。
为了让萍萍接受更好的教育,孙寡妇把萍萍送去县城上初中。萍萍去了县城一个月,回来后闷闷不乐的,脸上还带着伤。在孙寡妇的追问下,萍萍才说出了实情。小山村的教育资源不比城里,虽说在小地方成绩优秀,可是到了县城,肚子里墨水不够,依然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第一次月考成绩并不理想。也不知道是谁说萍萍没爹没妈,是个野孩子,她扑上去就跟对方扭打起来,对方人多势众,萍萍吃了亏,脸上也挂了彩。孩子们打架的事常有,老师也没放在心里,就任由它去。
孙寡妇一听,火气蹭蹭直往上冒。第二天就拉着萍萍找校长理论。别看孙寡妇年纪大了,这大嗓门可一点没变,扯着嗓子吆喝。普通话里夹杂着小山村独有的方言,引得老师同学都出来看热闹。校长拗不过,只得把她请进办公室,叫来欺负萍萍的同学狠狠地教育了一顿。消了气的孙寡妇从兜里掏出一大把大白兔奶糖分给同学们,并嘱咐萍萍以后好好跟同学相处。从那以后,萍萍再也没受过欺负,学习成绩也扶摇直上,年年都是班里的三好学生。每当萍萍把红彤彤的奖状捧回家的时候,孙寡妇都小心翼翼的贴在最显眼的那面墙上,一抬头就能看见。
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的过去,萍萍初中毕业考入重点高中,高中毕业后就考去了离家千里远的大学。路途遥远,光回家的路费就要好几百,为了省钱,萍萍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可是萍萍每次回家,孙寡妇都忙前忙后做一桌子好吃的。看着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姑娘,老人心里满是欢喜。
一年又一年,孙寡妇脸上的皱纹一天比一天多,腿脚也不似前几年利落了。一到没事的时候就抱着萍萍的照片喃喃自语,没人听得清她说了什么。
大学毕业的萍萍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忙得不可开交,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可回家的天数用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孙寡妇好像又回到了从前一个人的时候。
每次通电话,孙寡妇都问萍萍什么时候能带孙女婿回来,萍萍次次都嗔怪她:“我的好奶奶,您着什么急呀,我还小呢。”只有孙寡妇自己知道,到了这个年纪,也没有几年的盼头了。
还没等到萍萍把男朋友领回家,孙寡妇就病倒了。这病一来就如洪水猛兽,咬着牙坚持着等萍萍回来,萍萍赶着回家见了奶奶最后一面,孙寡妇就离开了。 萍萍守着离去的奶奶,哽咽着:“妈妈,妈妈……” 她还记得那个二十年前的夏天,以为自己睡着了的奶奶轻声细语地对她说着话,“萍萍,叫妈妈,妈~妈~”
眼泪如决堤的洪水不住地淌,萍萍呢喃道:“这辈子叫您奶奶,下辈子,下辈子喊您妈妈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