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事”
(2021.01.27 写于黄石)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事关国本。
我生于农村源自农民,自然关注“三农”问题。认真研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也浅谈一些感想。
【一】“三农”之重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三农”之重的最好概括。
(一)农业是基石。农业依然是国家的“基本盘”。吃饭问题,自古就是人本国本问题,饭碗端不牢,勿谈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都只想吃饭不想种粮,只想吃肉不想喂猪,谁来供给?”。没有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勿谈国家全面现代化的实现。没有农业的保底保供、粮食的绝对安全,拿什么来应对各种变局、抵御各种风险挑战?
(二)农村是家园。农村是中华文明的原生地,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不仅要看有多少人住进了城市和高楼,还要看有多少人心系穷乡和僻壤,那里深藏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情和魂。没有乡村文明,勿谈中华文明;没有乡村全面振兴,勿谈民族全面复兴。
(三)农民是伟力。农民问题,过去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现在则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难点问题。民族复兴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农村之广、农业之短、农民之不足,既是大问题,也是大潜力。不论是扩大内需,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大循环、双循环”,“三农”之中蕴藏着巨大的需求和潜力动力。农民财富之殷实、生活之愉悦,精神之文明,任重而道远。
【二】“三农”之短(之痛)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是20年前湖北监利一个乡镇党委书记提出的“天问”之问。这个问题在脱贫攻坚中取得了大成效。但“三农”仍旧是国家当前的一大短板和弱项。
(一)农民仍然是财富与精神不富足的最大群体。(略)
(二)农村仍然是发展不平衡的最大洼地。①教育。教育资源和水平远低于城市;②医疗。就医不便、因病返贫问题尚未根本解决;③养老。众多农村老人无工资、无存款、身边无子女、病老无依靠;④生态环境。很多乡村“脏乱差”仍是真实态;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水、电、气、路、厕、商、电信、物流),生活不便利。⑥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有的地方仍然乡风不好,民风不正,人心不古,乡情渐失,人情渐淡,宗教迷信盛行,匪霸横行,有的农村地区甚至成了黄赌毒的“暗区”。曾几何时,农村那种浓郁的家味、亲情味、火热味,慢慢失去了!
(三)农业仍然是发展不充分的最大产业。①经济效益低。种地种粮不挣钱,很多农民宁愿“有田不种买粮吃,有土不作买菜吃”,大片良田荒废,或变成了“草地、林地、园地、水泥地”;②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低。牛耕人种,面朝黄土背朝天,年轻人不愿吃这个苦,宁愿漂泊打工,农业成了“妇老产业”,农民成了“九九三八六一部队”。③产业化合作化程度低。“一头耕牛几亩地”的分散型生产,仍然是多数农村耕种模式。④社会尊崇度低。看不上农业,瞧不起农民,住不惯农村,事实上是社会“精英”的普遍认知。
【三】“三农”之望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问题有多大,潜力就有多大,希望就有多大。
(一)中央的重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三农之望”的政治保障。这也是我们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只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真抓实干,没有干不成的。
(二)乡村振兴战略方略,是“三农之望”的路线途径。1,重农重粮保供给保安全;2,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种源自主可控;3,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4,强化现代农业科技,用科技降成本增产量要效益强收益;5,大力发展农机装备,尤其是适合南方田地的小型化实用化农机装备;6,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化、打造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7,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8,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从“一家种几亩地养几头猪”模式,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9,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10,搞好村庄规划建设;11,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水电路厕商物流电信等问题;12,扎实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切实做到“资源配置均衡”,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业有所就,困有所扶。13,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把“地权、产权、配置、经营、收益、分配”关系理顺;14,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不仅要塑形,更是铸魂。15,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五级书记要真抓乡村振兴,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要真坚强有力,“三农”干部队伍要真能干实干,考核问责机制要真严格落实。
(三)广大农民群众的自立自强,是“三农之望”的根本动力源泉。即便党和政府再重视、政策再好,“三农”问题还得靠农民双手来突破来解决,乡村振兴之伟力还在于广大农民群众自身。要在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政策优惠的引领之下,用智慧和勤劳创造乡村振兴、农业兴旺、农民幸福。福利不能成“陷阱”,政策不能养懒汉。
相信,“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愿景,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