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作为志愿者参加了幸福家主办的“网络游戏与青少年成长”高峰论坛,虽然是志愿者,可能因为工作的原因而错过一些精彩,但在我回家和家人分享时发现还是收获了不少,在此分享给大家。
今天主要有三大模块,一是学生代表,家长代表,老师代表发言,二是来自各高校的知名专家以及研究青少年成长的知名机构的重要人物发表研究成果,三是对话时间,观众答疑与分享。
首先学生代表发言,我是错过了,不过在第三模块有听到他的声音,他更多的是看到游戏中的正面意义,毕竟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性,尤其谈到“王者荣耀”讲究团队合作等,我不否认游戏中的正面意义但是,这些从游戏中的正面意义是否也可以从现实中获得呢?比如我们小时候没有游戏一样学会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学校就有许多类似活动,比如运动会。当然,还有快乐,安全感,被接纳等等,确实是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孩子在现实中获得这些心理层面的需求。
家长代表发言我只是听到前半部分,留守儿童学习很好,可是后来在成为清华学子后却沉迷于游戏而被劝退,后来怎么样我就没听见了,就是觉得太可惜!那么这里就正好涉及到深圳中学王新红老师谈到的自律与他律的问题。孩子在进入大学前,由于有学业有目标,每天安排得满满的,没有时间玩游戏,可是到了大学后,没有了他律,于是开始网络成瘾,孩子没有学会自律,这才问题所在,于是,王老师分享了深圳中学的“手机袋风波”,允许孩子用手机,但是在学习时间自觉将手机放进教室后面的手机袋里,这里王老师特意提到:需要事前与学生沟通达成共识,才可以实施,这是对学生的尊重。
还有孙雨老师分享的如何让游戏内容提升亲子关系,比如让现实中家长与孩子在游戏中互换角色,通过一起玩游戏提升亲子关系,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想法!还有张海波老师提出的“网络素质教育”已经出炉了,不久的将来会纳入中小学成为必修课,这带给我们一个非常新的视觉!张老师还提到,我们家长在对孩子的游戏监管上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时间的管理,二是内容的管理。做到有节制有选择的正确引导孩子如何对待游戏。
华中师范大学的孔繁昌博士分享的对网络成瘾者的研究表明,有瘾者与无瘾者有两点不同,一是有瘾者只玩游戏不做其他比如购物、交友等事情,因此他的注意力变窄,他的认知系统因此发生改变,他们眼里的网络就是游戏,不会想到上网还可以做其他事情。而非成瘾者上网时除了玩游戏还购买、交友,他的认知系统爱你不会发生变化。另外一个研究成果是成瘾者在思考问题时的反应速度比非成瘾者慢。这就是说网络成瘾其实对脑细胞是有损害的。对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孔博士提出两个建设性意见,一是对游戏分级管理,二是设计游戏时如何让孩子玩游戏通关后提升了他的认知能力,或者植入一些令人感觉不好的体验(厌恶疗法的原理)这个研究正在做,我们静待好消息吧!
深圳大学的高秋凤老师带着深圳大学的研究成果来到现场并且还制作了一本《青少年手机使用指引》这让我想起与张海波老师的“网络素质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深大研究网络成瘾的原因有二:无聊,自动化加工。成瘾的重在于奖励的不确定性。这里的内容太多了!家长的陪伴少,鼓励少,家长的不良榜样等等,我们人生而趋利避害,趋乐避苦,在现实中心理上无法得到满足的需求在游戏中能够获得那种快乐与满足。这就提到了家长的教养方式,陪伴等等,家庭使用手机的氛围等等。这里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方案,比如多带孩子在现实中娱乐,做游戏,比如爬山,射箭,徒步,攀岩等运动让孩子有事情可做并从运动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工作和学习时远离手机。遇到困难时直面问题而不逃避,有时候为了逃避问题而沉迷于网络,作为家长要做好榜样。
大数据张桂萍老师提出,研究表明,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暴力、黄色、被排斥被侮辱事件与在现实中经历这些事件对身心的伤害是一样的。因此,网络游戏对孩子的身心影响不容小觑!
老师们还提到不仅仅是游戏,而是整个网络都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监管极度,比如黄色、暴力等网页随时随地都会弹出窗口,家长也是防不胜不防,呼吁尽快出台网络法。
各代表及专家们都对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及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综合起来,原因基本上与家长、企业、社会的发展趋势都是分不开的,我们家长能做什么呢?放下手机,与孩子多些互动与陪伴,对些鼓励,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多一些快乐与满足的体验。同时,家长需要做好时间与内容上的引导。作为软件公司的企业部门,多一些社会责任感,研发一些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作用的游戏,并对游戏进行分级管理。从政府的角度需要立法等强制手段净化孩子们网络环境。
其实精彩的内容太多了,没有纸笔,就靠两耳朵加一个大脑记住了这些。如果有错误的或者遗漏的地方。欢迎现场的同学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