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以前读过的一个经典故事:
一位老人家门口有一片公共草坪,他非常享受坐在草坪上晒太阳的安静时光。结果有一天,一群小孩发现了这块草坪,于是经常过来踢足球,非常吵闹。老人想把他们赶走,可无论怎么驱赶这些孩子都没有效果,于是他想了个办法:
他对孩子们说:你们以后都来踢球吧,只要你们来踢球,我会给你们每人1美元。孩子们喜出望外,于是连续来了好几天,老人果然每次都给他们发了钱。一段时间后,老人对孩子们说:我不能再给你们每人1美元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50美分。孩子们有些不快、有些抱怨,但还能接受。又过了几天,老人又对孩子们说:以后我只能给你们每人5美分了。孩子们很不满意,说:5美分太少了,我们以后再也不来了!
一开始读这个故事我很不理解,虽然最后只有5美分,但聊胜于无嘛,既能踢球happy又能领钱,多开心,要是我的话肯定还会继续去踢球的。但后来把这个故事和行为主义联系起来就明白了背后的寓意。
想让孩子们不踢球,就要想办法惩罚他们踢球的行为。但老人没有办法惩罚来踢球的孩子,总不能在草地上放捕兽夹吧。所以老人改用持续奖励的方式,表面上看是鼓励孩子们来踢球,其实是为惩罚创造条件。我们稍一体会就能明白,当一项奖励变成持续的,就会失去奖励的效果,我们会对这种刺激习以为常,进而把它当做一种可期待的理所应当。一旦这种状态达成,那么削减奖励就变成了一种惩罚。
来踢球拿钱固然很爽,但每次来踢球,孩子们都会想到以前是1美元,现在只有5美分,这种心理落差造成的不那么开心的感受,就形成了一种惩罚。而且,面对这一惩罚,孩子们会以不来踢球作为对惩罚的报复。
这符合了我们一种常见的心态:你最好当初就不要给我,现在给了我,然后又夺走,太过分了!
各位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