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guan肺^炎把人都困在了家里,我也一样。上周,宅着无聊,拿起了年前促销时买的书。这本《追风筝的人》忘了什么原因买的了,好像是有人推荐,没想到情节很曲折,一开始读就停不住,两天多的时间读完了。
书中出现了几次追风筝的情景,刺激而唯美。细细究来,追风筝更是一种隐喻,书中多处出现了要追的风筝。
1.大灾大难面前,要追的“风筝”是——活下去
本书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阿^富汗战^争。战^争阴云下,一切都变了。“米格战^斗机在头顶轰鸣;断断续续的枪^声”,在这种环境下,安静祥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正常的生活节奏全部打乱。
更可怕的是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在喀布尔,你再不能相信任何人——为了获得悬赏或者因为受到威胁,人们彼此告密:邻居告发邻居,儿童揭发父母,兄弟陷害兄弟,仆人背叛主人,朋友出卖朋友。”而且“喀布尔人分成两派:告密的和没有告密的。最麻烦的是,没有知道谁属于哪一派。”
人们的欲望极度压缩,最大的需求是“活下去”。
为了活下去,有的人选择了离开。书中的“我”和他父亲就这样踏上了逃亡之路,为了穿过重重封锁,他们在凌晨两点挤进帆布遮掩的卡车后车厢,然后又在黑暗、肮脏、满是老鼠的地下室等待了一周,最后一程是躲进令人窒息、暗无天日的油罐里,最终他们到达了美国,并在新的过度开始了新的生活。
同样,为了活下去,有的人在原地抗争。书中“我”父亲的好友拉辛汗没有离开家园喀布尔,但他因看球时欢呼被塔利班用枪托撞的血流满面,而且还要给能当他孙子的年轻人道歉;“我”的童年玩伴哈桑,被地雷炸死;送“我”去喀布尔的法里德,父亲被直升机炮火炸成碎片,一次地雷爆炸夺走了他两个最小的女儿、他的脚趾和左手三个手指……
如果我们面对这种抉择,是选择离开,还是留下来?
前不久,封^城前一天,武汉向输送的铁路客运量是30万人次。网上很多人指责这些人,说他们是故意散播病^毒。
正如作家方方所说,
“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
这些人也如你我般普通,也想过一个阖家团圆的春节,也想远离已知的危险。在没有明确规定不准离开时,如何选择是个人自由。
2.面对自我缺陷时,要追的“风筝”是——救赎
书中的“我”、“我”的父亲都在早年犯了错误,以后的人生都在努力的补救,他们追的“风筝”就是自我的救赎。
“我”的父亲与仆人的妻子发生关系,并有了私生子,但是直到离世,他也没有正式承认这个私生子,而且还要天天面对。想尽办法给这个私生子爱和关怀,又极力不让别人看出这是因为父子之情。
为了更好的自我救赎,他乐善好施,尽全力帮助所有遇到的人。
“我”在童年时,因为伙伴哈桑被他人凌辱,不敢站出来,而一直愧疚于心。开始选择了逃避,到了美国,娶了妻子成立家庭。
但是,心结难破。直到有一天,拉辛汗让他会喀布尔,他义无反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营救哈桑的儿子。他的这条自我救赎之路走得更艰辛。
其实,书中还有一个人物,“我”的童年对头阿塞夫。他暴戾无常,变态虐童,这种扭曲的心理应该也是一种对自我救赎的追求,只是他还没有向内以求,而是把虐待他人作为一种麻痹自我的方式。
《自卑与超越》一书指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人类的一切文化都是以自卑为基础的”。
可以说,正是因为自卑,我们才需要自我救赎,才能实现自我超越,进而推进人类的进步。
3.终极一生,要追的“风筝”是——人性的光辉
本书虽已战^争为背景,也有对战后社会千疮百孔的描绘,但总是不时给人以希望,时时有人性的闪光点。
“我”小时候,父亲就教导“我”:
“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要是有人拿走不属于他的东西,一条性命也好,一块馕饼也好,我都会唾弃他。”
在逃亡过程中,俄国大^兵要猥^亵同车的妇女。“我”父亲挺身而出,面对俄国大^兵“战^争无所谓羞耻”的谬论,他怒斥
“战^争不会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们甚至比和平时期更需要它”。
掷地有声、浩然正气,魔鬼也低下了头、让开了路。
“我”为了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即使“现在我老了”,
“但也许还没有老到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的地步”。
于是,毅然决然冒着生命危险,到塔利班统治下的喀布尔营救哈桑的儿子。
因战@争而沦为乞丐的大学教授,当说起诗歌时,还能信口说出“大漠荒草生息不绝,反教春花盛放凋零”的诗句。
再艰难的岁月里,也能看到美好,这就是生命的奇迹,也是人生的希望。再危险的境地里,也要敢于坚守原则,守住人的尊严,这就是他们追的风筝啊。
孔子云:
“朝闻道,夕可死。”
最近看电视剧《新世界》,里面京师监狱狱长金海、天桥一霸小耳朵为了“道理”,命都可以不顾。这也是他们追逐的“风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