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疫情假期,我拥有了大把宝贵的独处时光。但最为遗憾的是,我却没能做到享受孤独。
孤独感是最渺小的东西,也是最伟大的迸发力。我曾看过一个叫《牧羊人》的小短片。片中的牧羊人是一个独居者,没有亲朋,没有繁杂的社交联结。连他的狗都和他一样每天过着循规蹈矩,日复一日的生活,牧羊、取水、挑橡树种子、分橡树种子……生活清贫,没有什么波澜,也不需要别人帮忙。连短片里牧羊人的画面似乎都是缓慢的,记录他只存在于相框里的妻儿;一帧一帧闪烁的,记录他分橡树种的细致。这显然是对一个渺小的孤独者的描绘。牧羊人重复地过这挑种、分种、播种的生活,这是孤独带给他的契机,给他以定力,信念与坚持。这种孤独感迸发出来的力量,使他享受每天重复的生活。所以他有了一万棵树,有了一片山林,这份孤独感也是这位独居者的幸福感。
但想要做一个享受孤独的人似乎很难。
前段时间,网红法学教授罗翔在视频中提到“慎独”二字,引发了网友讨论,也勾起了我的一番回忆。第一次听到“慎独”这个词是在我中学时。所谓慎独,古时经典《大学》《中庸》《传习录》都将“慎独”作为君子之行,即使一个人身居隐处、独处斗室,在没有任何外在监督、不为人知晓的时候同样能够小心谨慎、严于律己、守住本分。
我的慎独时代也应是我的高中时代。“慎独”对于那时的我来说,绝不仅仅是摘抄本上的高考作文素材,而是生活的写照。没有电子产品的干扰,一切从简的生活,反而让我更有充实感。那段日子里,我更习惯于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路,不上课的时候更喜欢找一个小角落独自看书。我会专注于脚下正在走的路,我的眼里有阳光、花草和熟悉的同窗;我会为多做一张卷子,多背一首古诗而收获慢慢的成就感;我会为早起早睡而感到安心……那时候,“慎独”于我而言是自律,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告别高中时代,手机仿佛成了我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享受孤独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不知不觉中,我的独处时间被社交网络占满。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变成了打开手机,在消息大爆炸中开始慌乱的一天;我好像不会再关注傍晚的轻轨上能否夕阳映照下的城市;我越来越容易被突然闯进的手机提示音打断思路;凌晨时刻,我或许又在黑暗中划亮了手机屏幕……我的慎独时代好像随着科技生活的到来逐渐被消磨殆尽,我也因此陷入了一个空虚的死循环。
社会或许是一个喧嚣的樊笼,而我们却不应做困在“热闹”里的折翼小鸟。“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的社会属性要求人融入;“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人的个体独立属性也要求人慎独。享受孤独,并非刻意避世,而是在人群之中给自己多留一分修炼,一分淡然与从容。如何才能做一个种出一片山林的“牧羊人”,如何在人声鼎沸的世界里做到独处以醒悟升华,将是我们仍需探究的生活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