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终身成长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的能力和天赋之间有没有关系?为什么明明我已经很努力却得不到我想要的结果?对于这些问题,《终身成长》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简单了解《终身成长》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本段及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篇文章中,我浅浅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分享我读这本书的感受(学习方面感受多一点~)

一、关于失败和挫折

失败和挫折可谓人生的常客,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坎坷并不少,我们也都听过很多很多关于挫折的名言和鼓励的话,但是会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理想,我们在遇到新的挫折后仍然会沮丧,畏缩不前。即使我们都懂得不退却才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我明明知道应该去鼓起勇气但还是无法逃离沮丧失落,甚至挫败和自我怀疑,是什么导致我们在成长路上遇到挫折就感觉自己很无能很失败?或许是人生阅历不够丰富,经历的太少,或许是自己的“意志”不够坚强等等。但这本书给出的答案是:每当你受挫时,你陷入了固定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是什么?通俗来说就是认为自己能力有限,认为“我天生就这样”,把自己的发展前景看的很窄,认为天赋在自己一生的成长和成绩中占绝对比重。而成长型思维则是恰恰相反。成长型思维者往往认为自己的能力是通过后天付出可以增长的,自己的成绩和天赋没有绝对关系,自己的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自己愿意并付出行动。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固定型思维会大声喊:我怎么这么失败,我太差了吧,我不行,这怎么可能!而成长型思维则会告诉你:我知道这很难,但我愿意试一试。我知道我可能会失败,但我总会从中学到什么东西。成长型思维让你去不断地学习,把失败本身淡化,而去发掘其中的价值。让我们看看那些传奇巨星是怎么运用成长型思维面对失败的。

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在人们眼中就是“运球天才 ”在NBA盛极一时。还有科比布莱恩特老大,斯蒂芬库里的无理三分等等。这些人在篮球界是出了名的,他们的荣誉光鲜亮丽,但这背后绝对不是天赋异禀,或许真会有天赋,但不是决定性的。乔丹在输掉季后赛后会连续练上好几个小时的投篮,他是在为下一年比赛做准备。斯蒂芬库里面对丢球不中的名场面,有时候会一个人在训练馆里练投篮到深夜。科比布莱恩特作为湖人老大,每天都会去看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带着曼巴精神不断向上挑战。除此之外,我还想说一个人,他叫曾国藩,学历史的都知道他靠捻军起家,曾打退了太平天国的猛烈攻势。他还创办过改革过,参加过洋务运动创办安庆内军械所等等。他的人生非常波折,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就会知道,他的前半生和后半生截然不同的。

曾国藩其实智商不高,他的父亲智商低下,他本人也连考七次才中了个秀才。他思维迟钝,不聪明,还特别容易发火。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肯下笨功夫。在面对请求兵权未果,征战需要兵力,皇帝拒绝给他朝廷的兵力就让他自己看着办。他带领自己的临时军去跟太平天国反叛军打,毫无疑问他失败了,伤亡惨重,除了他几乎没剩几个。面对如此大的失败,他并没有放弃。在他的后半生里他创建了闻名的“民营企业”:湘军集团。就硬生生用十年时间,以围城之术耗尽了敌人的耐心,导致太平天国失去供给而大乱,曾国藩回朝廷后被人们视为“军事天才”因为太平天国的攻势猛,当时没有人打得过。其实曾国藩的智商高吗?不高。知识渊博善于打仗吗?不是。那他为什么能做到“唯一一个挽救清朝的人”?是因为他面对失败没有放弃,而且从失败中学到了戒骄戒躁持之以恒的宝贵经验,在他的后半生里用十年时间让自己一战成名。

很多例子不再一一列举,我们其实也都知道大概。听过的关于逆袭黑马等等例子也不少。曾国藩智商不高,但也能做到“第一”,达尔文还被退过学,梵高也不是生来就会画画,苏炳添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跑出中国速度,高考状元也不是整天躺着睡大觉就能考出好成绩的,马云也不是天生就坐享百万富翁的。他们都经历了很多很多挫折和低潮期,成功那是因为他们拥有冠军思维。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摆脱固定型思维,走入成长型思维,怎么才能有所改变呢?那就是学会带上冠军思维去思考问题。

  冠军思维就是:在你的高光时刻,在你的巅峰期要去想怎么最大限度的保持不掉下去,在辉煌时候居安思危,做好应对低潮期的准备。在你的低潮期,在低潮到绝望感觉失去一切后怎么东山再起,重新回到巅峰,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冠军思维。因为人生总是低潮辉煌再低潮再辉煌的循环,就是不断从失败中学习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辉煌长久,让低潮成为迎接辉煌的动力。

穿上名牌冠军服,可能不会给你带来冠军。但是带上冠军思维就可以让你屡败屡战,屡战屡胜,一鸣惊人。其实,冠军思维的受众并不只是冠军,并不只是尖子生,而是我们生活中真真正正的普通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低潮期,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很多很多磨难。在这个磨难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沮丧,都会发脾气。其实,如果用成长性思维来看,控制愤怒是必要的。去想我们在我们不擅长的事情当中,我们最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当中学习到了什么?我们接受了自己内心中最不愿意接受的东西,我们反思了自己内心中最不容易反思的东西,我们直面了我们以前最惧怕的,最根本又最艰难的的问题。其实,当你经历过这些低潮期之后,当你从这些低潮期走出来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其实已经成长了许多。原先最讨厌的东西,现在变得喜欢了,原先最不愿反思的问题,现在却成了日常的习惯,这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不论你是什么年龄,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只要你肯接受终身成长的思维。不断的学习,从失败中学习,从每一次发脾气中学习,从每一次低谷中学习,从每一次得意中学习,你会逐渐的成长。成长为一名你可能想都不敢想的优秀的人。

二、压力情绪的控制和自我调节

你可能会想,为什么我定的计划有时候完不成?今天做的不好,把明天安排的满满当当,但是一到明天一早,想到那么多任务计划就丧气,而导致任务无法完成?为什么家长天天督促孩子让孩子好好学习,孩子也爱学但成绩上不去?明明事情其实不难,但事情一多就感到很烦压力巨大?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制约终身成长的关键要素。其实你自律坚持不了多久,改变坚持不了多久的根本原因不是你不够优秀,不是你不够坚定,而是你的情绪严重影响了你的自律。当你心情郁闷沉重甚至焦虑时,我相信你是没有心思去做数学题或者加班的。

压力是什么?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说,我压力山大,我受不了这么巨大的压力,我快要崩溃啦!那我就好奇地问问,你认识“压力”吗?你身上背着什么沉的物品吗?你看得见“压力”吗?它在哪?……没错,其实它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它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它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一种像支持力向心力那样的力,压力不是我们物理上说的压力等于支持力(牛顿第二定律),而是我们人为创造出来的一种感觉。只是这种感觉和别的感觉不一样,它会刺激我们体内分泌过多的皮质醇激素,这种激素我们管他叫“压力的荷尔蒙”。“压力荷尔蒙”,实际上是当人们紧张的时候,身体的肾上腺释放出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皮质醇、肾上腺素、脱氢表雄酮,这三种激素被称为压力荷尔蒙。这些物质能促使人们的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人们警醒,从而应对紧张的事件与活动。许多科学文献都显示,慢性肾上腺皮酯醇升高,经年累月逐渐升高,与许多健康问题都有关联,譬如肥胖、糖尿病、习惯性疲劳、高血压、心脏病、阿兹海默氏症、 癌症、中风、骨质疏松症、记忆和学习衰退、免疫反应受损、头发稀疏、皮肤干燥等不良影响。

所以综上所述,压力只是我们自己所认为的感觉,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没有一个统一公平的标准来判断压力“大”还是“小”,但是我个人觉得,成长型思维的压力“大”标准阈值应该比固定性思维者要高。所以压力只是一种感觉,感觉从何而来,其实就是我们日常中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组成的。所以给你几点小建议去更轻松解决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从而让我们那种压力的荷尔蒙感觉少点,体内皮质醇激素水平下降,就好多了。

1.压力本质是很多你不想干不知道从何下手的事情,所以你可以尝试一下花一点专门时间去列清单,把所有你想到的事情都写下来,等全都写完后你就在脑子里按下删除键,闭上眼冥想,把所有都忘掉。忘掉后在重新看你写的纸,按顺序一项一项完成。完成的就打对勾划掉不管了,这样你的效率会很高很高。我记得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就是在孤岛上那树枝写下自己的烦恼和事情,从而坚持到最后的。

2.把你最爱说的“我压力太大了怎么办啊”改成“我压力真的不小”其实压力“大”和压力“不小”都是一个意思,但是有趣的是我们的大脑更在乎最后一个字,真的不信你试试。“我学习压力真的不小,我作业真不少,我太不容易了,整天不怎么轻松”你要经常去说这些话特别是你感觉压力大的时候。这样你会发现无形中压力小了很多,心情愉快。

3 多吃米饭,提供稳定的血糖供给。

三、关于鼓励和批评

鼓励和批评是我们对待别人的两种方式,在我们的印象里,鼓励会给人积极的力量,批评泽会让人难受或失落。其实鼓励也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你太有才了”,第二种是“你真勤奋”。批评也有两种,第一“你真笨你不行啊”,第二种“你还差一点就可以了”。

对于第一种,受表扬的人会感觉自己真的“聪明”,因为他们在别人眼中表现得天资聪颖,有才。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会的,第一种被表扬的人会对自己的弱点越发视而不见甚至回避逃避自己不会的东西,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在《终身成长》一书中举了不少例子,接受实验的孩子会因为做的不错而被表扬,而过后给他们更难的数学题让他们做,被第一种方式表扬过的孩子会感到“不行,我很聪明,这道题肯定很难,我要是错了他们就觉得我不聪明了,我不能为此付出牺牲。”而被第二种方式表扬的“你真勤奋”的那组孩子反而更愿意选择难题,“我非常勤奋,我会好好努力的,这道题是我的机会啊,我要全力以赴!”其实两组孩子智商水平相近,在学校成绩差不多,可就是因为一句表扬的方式形容词不一样而造就了对于挑战的畏惧和渴望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显然,后者才是成长性思维的体现。

同样如果用第一种批评“你真笨”无形中就会让孩子感觉“我智商不行,我天赋不够,我能力不如别人,你看,他们都说我笨可能我就这样了”很容易陷入固定型思维误区而导致学习兴趣降低,畏惧挑战,失去发展空间,给自己设限限制了自己的发展。而用第二种批评,相当于给孩子留下了一点改进空间,“我虽然差一点,但我还是可以有时间去弥补”失败,成绩差已经是既定事实,再怎么样也没办法后悔,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第二种方式去鼓励和批评,培养自己的他人对待奖励和批评的良好态度,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懂得鼓励和批评的本质意义,引导孩子走上成长性思维发展的道路,让孩子从你的鼓励中获得价值感,在你的批评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并有勇气决心去改变它。让你和身边的人不会因为一次批评责备而引起争吵,关系更和谐,对于未来更有信心和勇气。

四、对于我们眼中的“别人”和成为明星

假想你和另一个人坐在一间屋子里做数学题,屋子里只有你,那个同学和一位老师面对面。每当你做出一道题老师就会给你一个奖励的信息“你真棒!做对了!”而当那个同学最对后也给予同样的信息“你真棒!做对了!”你会不会在那个同学作对时老师表扬他时内心感到不公,有点丝丝自责“为什么他比我快?”你会不会在你做对时表扬你时感到“我就是这么优秀,比他要好”?如果是这样,也就是说你的思维陷入了“你的成功就是我的失败”的固定型思维。世界真是一个竞技场,但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去面对问题那还是有点功利性。我们经常说我们眼中的别人怎么怎么样,我们更在意别人的看法,但其实不用跟别人比,因为别人的成功并不代表你的失败,跟你没关系,你需要的是跟自己比。比如说书中一个例子,一对钓鱼新手夫妇去钓鱼,妻子钓上来一条大鱼,而最后丈夫也没钓上一条,但他说:我有一个会钓大鱼的妻子真好!这就是成长性思维,而不是“完了,你都钓上来了,我失败了,凭什么不是我”。所以成长性思维会使我们和别人之间关系更融洽,你的成功就是你的成功,我祝贺你,我也要努力追上优秀的你。你的失败就是你的失败,我们都是好朋友,我会关心你,也会勉励自己不要走你过去的路。这是成长性思维的强大魅力所在。

我们都想要炫耀,都想成为明星人物,可成为明星就一切完美了吗?风光无限了吗?我们怎么成为明星?明星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风光吗?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作为一个明星,在球队中承担的责任比其他队员少吗?他们的任务是不是只有展现风采并赢得比赛?还是说,明星要承担比其他队员更多的责任?让我们看看迈克尔·乔丹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在我们的社会中,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使命比成为一个明星要难。”乔丹说。凭借一位巨星的天赋,球队可以赢得一场比赛,但赢得一次又一次的联赛冠军,则要依靠团队的协作。约翰·伍登教练说自己在战术战略方面水平都一般,那么他是如何带领队伍赢得十次全美冠军的呢?他告诉我们,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擅长让球员在一个团队中发挥好各自的作用。“比如,我相信,我有能力让卡里姆[阿布杜尔-贾巴尔]成为大学篮球史上最厉害的得分球员。我可以以他的能力为中心来强化整个球队的技能。但是如果这样做,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时候,我们还会赢得三次全国总冠军吗?不会的。”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运动员想要证明自己的天赋。这就意味着要表现得像一个明星,而不“仅仅”是一个团队中的一员。但是,正如佩德罗,马丁内斯的经历告诉我们的,这种思维模式与他们想要获得的成功背道而驰。帕特里克·尤因(Patrick Ewing)本可以成为一名篮球冠军。那一年,尤因在NBA选秀中被评为NBA状元那是截至目前最激动人心的一次选秀。纽约尼克斯队用状元签选中了帕特里克·尤因,之后尼克斯队就拥有了“双塔”阵型,身高213米的尤因以及他们的得分中锋、同样身高的比尔·卡特莱特Bill Cartwright)。他们本可以借此大展身手,尼克斯队让尤因担任大前锋的位置,但是尤因对这个安排并不满意,因为中锋才是球星的位置。而且他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有能力进行外线投篮。如果他尽全力去练习前锋的技巧,结果会怎样呢?阿菜克斯·罗德里格兹(Alex Rodriguez),最著名的棒球游击手,在加入洋基队时同意负责三垒的位置,他必须重新对自己展开训练,但不久后他就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自己。然而结局不同的是,卡特莱特后来去了公牛队,尤因所在的尼克斯队却从未赢得冠军。还有一个鲜活的例子是基肖恩·约翰逊(Keyshawn Johnson),另一位极具有天赋的橄榄球球员,他热衷于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在一场比赛前,当他被问到如何看待自己和对方球队中的一名明星球员时,他回答:“你在用闪光灯跟一颗星星做比较。闪光灯的光芒一闪而过,但是星星却在空中永远闪耀着光芒。”

书中说:

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球星在比赛后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们”。他们是团队中的一员,而他们自己也确实是这样认为的。而另一部分球星会说“我”。他们将队友和自己的角色分开,把队友看作有幸在自己身边沾光的人。

五、自知者明:固定型思维模式下真真实实的自我

在这一目里我们来探讨探讨是不是固定型思维有害无益?如果我现在知道我属于固定型思维那我是不是很危险?

我们都知道固定型思维是那种“我生来就是,我能力有限”的人,那么其实这样的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自己!固定型思维者为什么会说“我能力有限”?是因为他真知道了自己的能力水平,至少目前是。他知道了自己哪不行才会说我就是这么样。知道自己在艺术体育等等方面没天赋才会说我生来就这样。其实固定型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自知之明。表面上自暴自弃其实是在认真分析自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至少目前是这样的人。固定型思维者由于深知自己弱点而不会去轻易触碰自己的危险区。比如知道自己压根不会游泳,就会自觉的远离水域。知道自己不是尖子生,考试时遇到压轴题就会自觉跳过。这样的思维模式好处就在于,干自己能干的事,不在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上白下功夫。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危险。

六、自胜者强:成长性思维模式下不断改变的自我

既然知道了固定型思维是摸清自己,那么对于自己的弱点是不是放任不管?就永远在舒适区?不会的题就永远不会?我觉得谁也想去改变它,把不会的变成会的。这种在摸清自己后想要改变,尝试新的改变并不断进步的心态就体现了成长性思维,也就是:自胜者强。运用成长性思维去改变的方法,例如:这个我真不会(固定型思维),但是我可以试一试!(成长性思维)这样在固定型思维认识自己基础上,用成长性思维去改变自己,不断把尝试把拉伸区(学习区)变成舒适区,这就是自胜者强。(本图来源于网络)


七、瞬变:改变只需几毫秒

改变有多难?从不自律到自律有多难?借用《瞬变》这本书来谈一下,如果你接受了成长性思维并且急切的想要去尝试改变,尝试更好的生活,怎么去更有效的达到目的。

第一招,寻找亮点,不管亮点多渺小。坚持下去,坚持的秘密在于强化,一个人对一项事物接触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喜欢。

第二招,调整环境。“你比如说过去我们去银行办事,你会觉得排队是一个特别麻烦的事。你在这个窗口排,那个窗口就走得快,你在那个窗口排,这个窗口就走得快。还有人会为这个事吵架、插队什么的,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很简单,搞一个排号机。搞一个排号机,你发现马上吵架就没有了,这就很容易。”

“在绩效改进这门学科里边有一句经典名言,叫作“技控优先于人控”。就是如果想要改变绩效,最重要的是先技控再人控。一定要首先在技术层面做一些环境上的改变,这时候你发现人就会改变很多。你比如说,把爆米花的桶从大桶换成小桶,这个人吃得就会少。吃饭的时候,从大碗换成小碗,就会少,这是叫作改变环境。”

第三招,培养习惯。“就是光有这个环境还不行,还要慢慢养成自己的习惯。那么怎么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呢?大家知道如果你在大街上发生了一个问题,比如说遇到了坏人或者你的东西被偷了,被人抢劫的,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向别人求救呢?很有意思啊,千万不要向周围的所有人求救。千万不要站在一个人群中间说,帮帮我,大家帮帮我,快点。只要你这样讲,你会发现所有人就站成一个圈,就看着你站在中间,没有人动。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朝一个人求救。所以他们说,一个女孩子如果遇到了坏人,要假装你们的家人把你拉上车,要绑架你的时候。你要一脚把旁边一个车给它踢烂,这时候那车主就得管你。为什么呢?当你把这个矛头针对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其实是愿意做好事的。但是为什么一群人在那,反倒会出现大家都不管的状况呢?这个在心理学上叫作同伴压力,所以如果周围的同伴压力过大的时候,是很难让人们去做出一个改变的。那么我们怎么样能够召集到更多的同伴,跟我们来做一个共同的事情呢?就是要想办法打破这个同伴压力。”

第四招,找来伙伴。“就是先从一个一个的人开始攻克,先从自己开始攻克,然后再从旁边的一个一个朋友开始攻克,这时候慢慢地能够减少同伴压力。而当大量的同伴开始做同样的事情的时候,反倒这个压力会变成一个动力。因为这时候你不做就会带来更多的同伴压力。所以这时候人们的氛围和环境,从过去的硬环境到软环境,软环境就来自于同伴的这个环境,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表面上是懒惰,其实是缺乏动力。只要找对方法,战胜无动力感,运用成长性思维看待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四招的改变加持下,我相信做出改变只是几毫秒的事。

写在最后

这本书《终身成长》著作真的给了我很大启发,让我的思维模式发生了转变。运用成长性思维去迎接更美好的人生!

(笔者敲字不容易,给个赞支持一下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