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九点,回到老家。今晚九点,又返回到现在的城市。
回去,是因为堂叔家儿子结婚。村里我们这个组全部同姓同一宗族,只有三十来户。一般有大小事情,全部都会报到。我住在邻市,父母也大了,找家庭代表也是找到我了,肯定是要回去的。和妻子都是只休周日的,两个人都请了周六的假。下午下完班回到家,匆匆拿点东西,我拉着父亲、妻子和三宝,就往老家赶了。
临近中秋了,提前买了六盒月饼、一大件红枣回去。拿给大姐、堂哥他们。
也有几年没回老家喝结婚酒了。农村的酒席跟城里不一样,城里面备着红包到点光临就得了。在村里,像我们我们组有个默契,谁家办事情,其他家都会出人帮忙。一场婚礼,也是一场宗族众人相聚交谈的日子。
据说很久以前的规矩是喜事吃三天,到现在简化成两天(其实就2顿)。日子的前一天,全组各家人及远路的老亲戚会到场,准备好相关用具,一起吃一顿晚饭。我们回去已经是九点了,愿计划是不去吃饭的,还是被叫去了;还有不少人等在哪里,张罗我们这桌饭,炒菜,上席,吃后洗完锅碗瓢盆收拾妥当才各自回家。让我感觉自己很不地道。
第二天,六点起床,六点半进去到和大家一起动手张罗。七点半,80斤本地特色石磨米粉送到。看到此粉我又闻到从儿时一路陪伴我长大的味道。想起小学时候,5毛钱一大碗粉,可以再加5毛钱要一份烧鸭。我和邻居阿峰在辛苦凑得5毛钱之后,就会相约拉出家里大人的28寸“大罗马”,骑上10公里去赶集。中午要大半碗粉(3毛钱),剩下2毛钱就买一根冰棒。逛一圈就心满意足地回家。
早餐是为干活及准备去接亲的人准备的,简单实用,鸡肉粥和米粉,我两样都吃了。
吃完后,又分工干活了,一帮会自动分两帮人马。男的负责杀鸡、切菜(3-5人)、炒菜(2个炒手)、送菜(2-3人);女的负责摆碗收碗洗碗、洗菜等。每一队基本都要10人以上才能方便运作。我这个厨房文盲,是连大厨的下手都没资格做的,只是做一些辅助性的事,比如杀鸡拔毛、比如送菜。
送菜其实有个专业的名词,叫“拿托手”。托手,是一块做工精致的木制方形托盘,上面可以摆4个中等大的碟子。一般就装3到4碟菜,然后由一个人拿着去把菜摆到酒席上。送菜要求快,而且稳。再专业点的上菜时唱一下菜名。只是年轻一辈在村里送菜几乎都不唱菜名了。
按我接触几次的看法,帮工干活这些事,不管在哪家,基本大同小异。一般也没有谁会故意偷懒,因为帮别人也就是预备着以后别人帮自己,再者每一家都有人在,谁谁不来的话或者出工不出力的话,估计往后很长一段时间会成为大家闲聊的谈资。但也确实存在个别人个别情况的成功偷懒,只是不影响大局。这点在我看来还是非常好的,所谓乡情,就是在这种一次次你帮我我帮回你的活动中联系加深的吧。
这种时候,边干活边侃大山,比上班轻松,又与某些聚会的纯粹闲聊不同样。毕竟,很少有一种聚会能把老幼中青都集中一块来的。这时候就是看谁的能量高说话有趣,谁就会是全场的焦点。所以这种场合从来不缺笑声,不缺段子。
12点,开始拉酒席。受场地及用具限制,一次布置7桌,分别在5个小厅里。中午的菜:扣肉、羊肉、猪手、叉烧、鱼、虾等。3轮以后,下午两三点多了。后面估计还要来1轮半,不过那是等新娘到来后的事了。大家也难得中场休息,只是,这种氛围,每个人很少能在现场小睡的。虽然我眼皮打困,今晚预着还要开两个来钟的车,却也不敢找地方躺一下。
边坐边闲聊,路远的客人也很多渐渐回去了。我们这习惯就这样,亲戚吃完,不等看新娘,大多就回去了。反正以后串门该认识还是会认识。妻子趁机插话来补刀,你们这里呀,想当年我结婚那天,就见你那帮后面来的同学,亲戚都基本回去完了。我也能呵呵回应两声苦笑。
近5点钟,同一个县城、姗姗来迟的新娘到了。新娘刚下车的时候,天空飘起小雨,还没到三分钟,刚想卸货车上的嫁妆,天空哗哗的下起了大雨。很多人说,这新娘不简单呢,以后怕是赚钱高手。一整天都没见一滴雨,一来到就是大雨了,我们文化比较信奉水为财呢。
新郎官年九五后,英姿倜傥,这些年在广东打工,还拉了几个工友从广东赶回,情谊难得。新娘看着更年轻,容貌可佳,身材高挑,正是郎才女貌吧。有一桌年轻的女孩子,看着脸略显稚嫩,像是刚出社会没多久,估计是新娘子的同学。陪伴好友到农村参加好友的婚礼,现场送祝福,也是一分情怀了吧。
待得雨势小了点,和一帮人帮忙把嫁妆(冰箱、空调、电器)搬上屋子,已经五点半多了。妻子叫六点返程,明天周日还有私人工作要完成。便和大家匆匆道别,赶路回程了。
一次回乡,一次念想。愿新人永结同心、百年好合!愿乡情永远淳朴、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