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读《我是马拉拉》。
这是一本关于一位因争取受教育权而获得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女孩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马拉拉,2014年获诺奖时只有17岁,她也是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虽然只读了50%多的内容,但马拉拉对权利的争取、对信念的执着以及对学习的渴望,已经深深打动了我,这是一个聪明的、智慧的、有魄力的女孩子,也是一个不向困难低头的女孩子,她的身上,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处在大中华和平环境的孩子们去学习,特别是也给我这个做家长的带来很大的触动。
在塔利班恐怖组织控制的非常时期,在巴基斯坦每天水深火热的环境中,马拉拉不但不向困难低头,还非常乐观的面对一切,年仅11岁时便开始通过博客记录所闻所见,为揭露恐怖罪行和争取教育权利而摇旗呐喊,并且不顾生命危险,接受记者采访,走向国际视野,我想,那时的马拉拉及她的家人已经将自身利益放到后面,他们关注的已经不再是自己如何生存,如何拥有美好的未来,他们所考虑的,是祖国的明天和未来。
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马拉拉拉是不幸的,但同时,她又是幸运的,在我看来,他伟大而又平凡的父亲影响着她,父亲的言行和信念给了她鞭策和鼓舞,每当遇到困难时,父亲总是默默的支持和鼓励,虽然只是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拥抱或是一个眼神。
由此我想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虽然我们和马拉拉处的环境不同,但道理却是相通的。我有一个女儿,马上就要13岁,正在北京海淀一所著名的中学读初一,学习环境应该说是很好的。在我看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身体搞好,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也就可以了,也没有其他过多的想法。但读了《我是马拉拉》,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格局----父母的格局,孩子的格局。处在这么好的环境中,我们就是日常的想法,考虑的大都是自己的前途,将来的工作等等,稍微遇到困难,父母心疼孩子,孩子心疼自己,很少关心国家大事,更少考虑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在认识的同学和家长中,大多也都是这样的想法,我想要是都这样,中国的未来堪忧。
一个孩子、一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可以改变世界,但父母的高度和格局将深深影响孩子。
建议父母多学习多思考。
建议大家有时间读一读《我是马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