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之前讲过,哲学主要研究的是“道”的问题。那在讨论哲学思维之前,我们先讨论下“道能不能被讲清楚”这个问题。
因为如果能够把“道”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讲清楚,那我们直接吸收就可以了,没有太多的必要去学哲学思维了。
道能不能被讲清楚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这也是个问题吗?是的,这是个问题,这是两千多年哲学史上一直被争论的问题。时至今日,没有定论。
《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直译过来的意思就是,道可以被讲清楚,但要用非同寻常的方法来讲。这句听着很拗口。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道根本讲不清楚。这是老子的观点。但为什么讲不清楚,老子并没有说。
道,到底能不能被讲清楚,其实主要取决于讲述者和听众。
对于讲述者而言,即使讲述者已经得道,但由于语言的局限,难以用确切的语言来描述。因为语言是现实世界的产物,而道是超越现实世界的。所以,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极限就是世界的极限。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讲述者觉得自己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但听众就是理解不了。另一方面,对于听众而言,似懂非懂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
毕竟人生总是需要一些高深莫测、神秘无比的东西,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一语道破,反倒觉得世间索然无味。
那都搞不明白,道能不能被讲清楚,怎么研究道呢?哲学家们既然不能授之以鱼,但起码还可以授之以渔。既然不能直接告诉你道是什么,但可以告诉你方法,从而自己悟道。
哲学思维的三重境界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详细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演变过程。我将借此来阐述三重不同境界的哲学思维。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保全自身,避免灾祸。
在最早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杨朱,提出的方法就是避。这就是普通人应对问题直接想到的方法。逃离人世,遁迹山林,心想这样就可以避开人世的恶。
但有些时候,不论你隐藏得多好,总还是不能完全避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事非。
到了道家的第二个阶段,老子提出了另一种企图,就是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事物变,但变化的规律不变。一个人如果懂得并遵循这些规律,他就能够使事物转向对他有利的方向。
但事物变化总有没有预料到的因素。并且,纵然人再厉害,也还有一个最大的限制因素,就是这身皮囊。所以老子最后才有了: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第十三章)这种大彻大悟之言。
到了第三个阶段,庄子在老子基础上加以发挥,提出了“齐生死,一物我”的理论。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看物我,从而超越现实世界。这种“避”的方法,不再是从社会到山林,更像是从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
从更高的观点看事物,也就意味着取消自我、忘掉生死。人不再受躯体皮囊所束缚,而是一种纯意识状态,与宇宙同在。
道家的哲学思维对于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提供了非常广阔和超然的视角,对后来中国的禅宗和儒家的心学都影响至深。
人生是思维的产物,当你陷入人生迷局当中时,不妨审视下自己的思维方式。
*不知道本文是不是写的有点晦涩难懂。但把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解释到这个程度,Andy君已经很努力了。
对于第三境界,我也是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明白过来。如果暂时不明白也没有关系,先记在心里,在未来的关于自我剖析的系列文章中,我将进一步阐述。
**本号并不想故作高深,尽量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来阐述深度的思考。但关于人生终极问题的讨论是本号几个系列当中最为抽象、最为难懂的部分,的确是需要花时间思考才能理解的。
***本文内容参考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和熊逸的《道可道》,特别是深受《中国哲学简史》的启发。如果有朋友有兴趣的话,可以拜读这两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