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切都是匆匆忙忙的。
听到闹铃声后,赶紧起床、洗漱,吃早点,然后准备出门。习惯性翻了翻包,发现手机不在,记得把它放到饭桌上或是凳子上了,怎么没有?
去洗手间,看到台子上有一只,只是一拿起来我就知道,坏了,这不是我的,女儿错把我的手机拿走了。想着她刚走,不知追不追的上,正想打电话跟她说,接到了她的来电,原来她也发现自己拿错了。
“你出门了没?”
“正准备出来”。
“那我在米市车站等你。”
“噢,好的,我马上过来。”
匆忙跑下楼,往车站走去。刚走出后面大铁门不久,又接到电话:“你怎么往那边去了?我好像看你走的那边?”
我才发现,自己走的是平时上班去的路,却与约好的那个车站的方向相反,潜意识里我以为我们说好的是我上班路过的那个车站。
“你在哪儿?”女儿问
“刚过小区后门这边的大铁门。”
“那你从铁门那边过来这边车站吧”
“噢。”
换个方向,走另一条路去到约好的车站。老远看到她也走了过来 。
“我以为你从中间那边的大铁门出来,我还跑到那里去等你……”
也没时间多说,换了手机就转身往车站走。路上想想,大家都弄错了。
我知道约好的是哪个车站,但却相当然觉得就是经常路过的那个车站。她明明听到我说的是小区后门的大铁门,但她似乎也相当然的以为是离她近的那个大铁门。
这应该就是习惯性的思维错误——现成偏误
什么是现成偏误?
它是很常见的认知偏误,也是人脑懒得思考走捷径的一种现象。
现成偏误很少出现在完全陌生或只有一点模糊概念的问题上。而你对某一件事情有些了解,开始想当然地,轻易地作出评价和决策时候,你的想法观点很可能就带着现成的偏误,即我们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
就像我想当然认为我们约好的就是我脑子里想的那个车站一样。
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收集到的很大一部分资讯和信息,都是经过他人的过滤后传达给我们的,哪怕经过剔除带有个人意向的见解后所留下的信息,也具有片面或有局限性。我们或听或读的对这些信息留下了印象,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的判断也属于现成偏误。
就像罗振宇在2018跨年演讲中举得例子一样,大家都以为双十一人人都在参与,因为身边人人都在聊这个话题;以为春晚没人看了,因为身边的人都吐槽说自己早就不看了。然而事实上呢,春晚的流量是双十一的15倍,这还是里面会使用天猫的人数,我相信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不会用手机或没有天猫的人,也就是说,这个数字也还不是全部。天猫的人说,我们对春晚的力量一无所知。
事实上,我们对这个世界上99.99%的事情都一无所知,只不过有些人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有些人不知道。
现成偏误会削弱人们理性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要想避免现成的偏误,就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理解新的理论和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