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新教育的云伴读》之《做有温度的教育》,冷玉斌老师领读马克思·范梅南、李树英的《教育的情调》一书,明白:只有读懂孩子的内心,把准教育的基调,才能让教育和成长变得更加美好而充盈。
教育现象学就是一门追问对教育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之体验的学问。这里的“现象”指的是我们教育生活中具体的“情境”。这种情境涵括了生活世界中所有的人与人交往的时刻。当情境中的交互主题发生了具有教育意义的行为时,教育现象就产生了。为何名师的课堂不能照搬?为何无法复制名师是课堂的精彩?很简单,就是因为情境不同,处于不同的教学时空、教学现象,面对不同的学生,哪怕完全复制名师,你所产生的教育现象都有可能完全不同。所以我们面对的始终是属于个人的、此时、此地的教育现象。而我们学习名师。恰恰也是要关注现象,从这些现象中寻找到自己的体验,再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本书有两个主题:一是希望从技术主义、教条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的消极影响中拯救“教育学”思想,使之重新与责任、使命和情感联系起来。二是探索和提供一种对教育学的反思,更加生活体验本位的参数,同时也探讨对生活世界中具体的教育时刻的理解。
马克思·范梅南在书中提出了一个个鲜明而直接的教学现象学观念——真正具有好奇心的孩子不是一口气问了200个问题,而是偶尔会问一个问题,却具有深度的思考。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就对不上号。
如何找到教育的情调?从体验(用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但我们追求“体验”时,我们所体验到的会决定最终能够选择怎样的教育行为,实现我们所期望达到的教育情境。)、机智(一位敏感而机智的教师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保持沉默,什么时后适合做一个小小的手势,什么时候应该忽略某些事情,而抱一个会心的微笑,用“沉默”说话。有时与孩子在一起,最美好的时光是在静默惬意的相伴中度过。)、情感(承认教育的有限。作为教师,有些东西我们做不到,但我们可以做到倾听,帮助,支持,能做多少做多少,只要有情感的参与,即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气氛(气氛是我们体验生活空间的方式,气氛是老师将自己呈现给孩子们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们将自己呈现给老师的一种方式。气氛带来的是情感的体验,行动的产生。)、行动(教育就是行动。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孩子教会我们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这就是要求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在自己的管理和实践中看到孩子心怀希望和保持开放,发展教育的敏感和机智。)这五个关键词入手。
不要拿教育遮蔽了大人于孩子之间爱的举动,一次好的对话,一次好的相处,就是非常好的教育。首先让彼此成为独立的人,在这样的基础上有情调的教育就会慢慢发生,此身、此时、此地就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我们自己,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决定了我们日后会是怎样的人,我们的教育会是什么样子。
阅读有温度的书籍,写有诗意的文字,做有情调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