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会听到有人问,现在的你,什么还可以让你觉得兴奋?而更多的是说,嗯,好像什么也不能让我兴奋。 多么可怕的回答,无欲无求嘛,还是身心疲惫!这话三十几岁的姐妹如是说,五十岁的姐姐如是说,可二十岁的妹妹和六十岁的阿姨不会这么说,为什么! 很显然,时间线索问题。二十岁美好憧憬着未来,爱情,工作,一切都是有色和美好的,六十岁,怕死呀,没几年好活了,时间紧迫感更多于无聊的哀叹。可三十几岁不一样,刚经历家庭组建,工作爬坡,老人负担逐显,这些都需要精力。精力的透支难免情绪动机丧失,所以没有情绪 ,哪来的兴奋……
这才有能让人感动的永远是热忱和激情,看到热血沸腾要大干一场的年轻人,这种情绪渲染力远快乐于索然无味的哀叹人生。所以我们,后来的我们,都渴望新鲜血液。而痴迷于某个兴趣,某件事,某种信仰,便是新鲜血液。人之所以要追求爱,是为了减退分离焦虑和孤独感,只有爱有了投射和寄托才能感受天人合一的安全感。男人爱工作,处于权利动机,女人爱孩子和男人,也是生理和社会发展动机,二者都出于安全感寻护。为什么和爱的人一起就放松和安全,做爱做的事就投入专注,无疑 ,都是爱的超能力。
这几天在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写到爱就是为了减退最初人与自然分离带来的不可逆焦虑,人与人融合后,特别是性事之后,这种焦虑感明显缓解,而且爱是一种能力,有衡量这种能力的标准和打分机制,爱需要在学习掌握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练习,就如同艺术。试想为什么男人40岁以后特别渴望纯情的爱情,简单原因:缺失。 20几岁时不够懂爱,物质支持满足不了浪漫情怀的爱,40几岁时爱的对象已被岁月摧残,就是懂爱,视觉效果也无法下手,于是外界的诱导刺激,一触即发。试想如果我们从20岁就开始学习爱的理论并练习,那么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美好爱情不就可以普遍存在,社会家庭一代一代都生活在父母相爱稳定的环境中,健康的家庭环境必然培养健康的人格体系,健康的人格同样左右着快乐的人生,所以现在的我们,混乱的关系,复杂的情愫,说到源头,是不懂什么是爱,更无知爱要如何练习。弗洛姆的厉害之处在于爱,这么泛化的主题被写出了深度,他告诉我们,为什么人们苦苦追求爱又无所得,为什么没有爱会孤单寂寞甚至无助,既然那么需要为什么却无法努力得到,这一切,在他看来,皆因我们,现世的我们,还要学习……
当我痴迷地画画时,对色彩的爱给于我温暖,安全和能量,这既是一种爱,一种有情绪动机而引发的爱,所以我们,身边的我们,要有爱^_^